刘邦或许是念及彭越当年深入敌后,为自己出生入死;或许是心底觉得彭越并无谋反之心;又或许是认为彭越罪不致死。最终,刘邦并未赶尽杀绝,而是赦免了彭越那本就莫须有的死罪,将其贬为庶民,流放至蜀郡青衣县。
彭越内心满是抗拒。他既不喜欢长途跋涉前往偏远之地,也不愿被困在蜀地,更对这无端的冤屈深恶痛绝。巧的是,当他被押解至郑县(今陕西华县)时,迎面碰上了吕后。彼时,吕后的人生也并非一帆风顺。她容颜渐衰,远不如戚夫人得刘邦宠爱,她最担忧的便是刘邦因宠爱戚夫人而爱屋及乌,废掉自己所生的儿子刘盈,改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为太子。因此,她必须尽可能地守在刘邦身边。
彭越见着吕后,只当自己遇到了救命稻草,心想 “同是天涯失意人” 。想当年,自己也是叱咤风云的梁王,如今却在吕后面前痛哭流涕,倾诉自己根本没有谋反,实在不想前往青衣县,只求能回到故乡昌邑,以打渔为生,了此余生。
吕后为人狠辣,尽管内心焦虑不安,表面上却和颜悦色,轻声宽慰彭越道:“行啊,那你就先随我回洛阳吧,我定会向皇上进言。” 然而,彭越却忘了,同样身为封王的韩信,正是丧命于吕后之手。
一到洛阳,吕后立刻转变态度,对刘邦说道:“彭越乃是豪杰,您把他流放到蜀地,这不是给自己留下隐患吗?倒不如趁早杀掉,以绝后患!”
常言讲 “一个被窝睡不出两种人”,刘邦与吕后堪称绝配。刘邦负责审批,吕后负责策划,指使彭越的家臣出面控告彭越妄图回昌邑谋反。而后,按照严苛的法律程序,廷尉王恬开引经据典,上奏请求诛灭彭越家族。刘邦翻阅奏章,见证据 “充分”,“罪行” 确凿,量刑与引用法律条文皆 “恰当”,便批准了奏请。就这样,彭越整个家族人头落地。彭越不仅自己被杀,尸体还被剁成肉酱,传示给各诸侯。
彭越之死,让诸侯王们愈发恐慌。淮南王英布内心 “大恐”,于是悄悄集结兵力,部署防御,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英布起兵之初,曾自信满满地宣称:“皇上年事已高,又久经战事,肯定不会亲自带兵前来。其余的将军,我只忌惮韩信和彭越。如今他们都已死去,我还有什么可害怕的?”
英布先是击破荆国,斩杀昔日战友荆王刘贾,接着又击败楚军,随后挥师向西,在蕲西(今安徽宿县南)与汉军相遇。英布曾是项羽帐下猛将,排兵布阵间仍带着浓重的项羽风格,刘邦见后厌恶至极。他远远地质问英布:“你为何要造反?”
英布直言不讳:“因为我想当皇帝!” 以局部对抗全国,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也仅有朱棣成功了。英布虽奋力抵抗,屡败屡战,最终却只能带着百余人南渡长江,仓皇逃命。番君吴芮曾因劝刘邦称帝有功,被封为长沙王。他为人没有政治野心,懂得韬光养晦,其子孙也继承了这一特点。此时吴芮已逝,其子吴臣在位。英布曾是吴臣的姐夫,在这绝境之下,吴臣会拉他一把吗?当然会,只不过是将他推向地狱。
吴臣派人告知英布,愿与他一同逃往南越。英布走投无路,只能信以为真,便跟着吴臣的使者前往番阳(今江西波阳县东)。结果,这位猛将在番阳兹乡的一个农户家中丢了性命。
韩信、彭越、英布等诸侯王的相继覆灭,表面上看,似乎是源于帝王的猜忌以及一系列偶然事件,但深入探究便会发现,这实则是中央集权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结果。
自秦朝推行 “郡县制” 并逐步取代 “分封制” 以来,天下君王无不渴望将至高无上的权力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对于刘邦而言,分封异姓王不过是他在与项羽激烈对抗的特殊时期,为了笼络人心、稳定局势而不得已采取的权宜之计 。
刘邦曾杀白马盟誓,郑重立下 “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的约定。这一举措,无疑早早释放出强烈信号:异姓王已然被他视作必须铲除的目标。在刘邦心中,唯有刘氏子弟封王,才有助于巩固刘氏江山的统治,彭越等异姓王的存在,始终是中央集权路上的巨大阻碍,其命运从一开始便已注定。
彭越是世界战争史上第一位正规运用游击战战术的军事家,堪称游击战的始祖。论军事谋略与指挥才能,他或许不及韩信,但论及对汉室建立的功绩,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编年纪》《资治通鉴》《秦略》《名将之死白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