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问到最多的就是我的职业问题,于是我就想起了刚毕业那会在农村教书的那段时间。
当时的我也是一枚热血青年,致力到祖国最需要我的地方,造福一方百姓,改变一部分学生的命运!
我就怀抱如此宏远的理想转了几趟班车,从家到学校的路上就花上四五个小时,来到了我第一次任职的学校。在我居住的不知道几线的城市里,坐公交车四十分钟可以横贯城市东西,四五个小时的车程不知道把我送到哪个山角落里。
学校没有多余的房子安排我这样支教的老师来住,于是我被安排在楼梯口的一个小阁楼里。房子不足十平方,刚好够放一张床和一张桌子。房间有一扇玻璃窗,玻璃是残缺的,我想冬天该怎么过。
如此宏远的理想并没让我在这儿过的激情四射,来了没多久,我的鼻血每天都止不住地流,气候太干燥,伙食不新鲜。学校里都是一个星期才到临近的集市批发食材。好在我适应能力很快,没多久就变成了一个糙汉子。
因为年轻我跟班上的学生走的比较近,了解的情况也比较多。班上基本上都是留守学生,而且父母亲年纪都不大,都在外面打工。这些父母跟孩子说的是“我要在外面赚钱给你读书,你在家一定要好好学习。”
口头上的教育常常比不上行为上的引导,很多学生在学校里就开始谈恋爱。有学生很骄傲地告诉我:“老师,我们班上基本上所有的同学都在谈恋爱!”我常常一笑了之。上课也能没收很多小纸条,上面都是“某某,我喜欢你。”诸如此类的表白。
也有学生因为恋爱纠纷来找我,大多是在他们看来纠结无比的“我爱她,她却爱他”的恋情。甚至有人因此放弃学业。我频繁地去找很多人谈心,花上一个又一个的晚自习,却发现我能改变的很少。
学校大环境如此,他们的父辈如此,当地的风气如此······
很多时候我不知道他们的父母是真的是为了赚取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才去的外地,还是仅仅是因为,在外面工作相对轻松一点,外面的世界相对精彩一些,或者是因为在外地看不到家里的场景可以自欺欺人的减轻自己的压力?
在这所农村中学待了一年我就回来了,做小学教育。后期有很多当初的学生一直跟我保持联系。让我吃惊的是,一年多时间后,一个学生就发状态说自己有宝宝了。我算了算,等她宝宝出来她也就是16岁。而我那时才24岁,未婚。
16岁的年纪拥有一个孩子是什么样的体验?
是不是从此以后她也会踏上她父母那一条路,将孩子寄养在家里,自己在外面漂泊,生出来的孩子没有家,没有父母的关爱,于是又成长成另一个“她”。
于是就这样一代又一代的循环着。农村里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在外拼搏的年轻人却什么也改变不了。一代一代地荒芜,一代一代地衰败。
我只是去了一年,看到的只是一个片面,我不知道接下来的生活会不会有改观,还是不是这样一代又一代的死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