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开学季。
校园里,粉红的合欢花还未凋落,到处又充满了孩子们熟悉的欢笑声。
会议室里,又多了几个陌生的面孔,少了几个熟悉的身影。“哦,某老师孩子小,也该回去照看了。某老师辞职了,听说回了家乡。”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二十多年的年轻的学校,近几年,因为人事改革,来来往往的人还真不少。
有面向社会招聘,还有和南方某教育集团合作办学。这样造成了年年人来人往的“繁华”局面,领导为此很头疼,但也很无奈。
1.
印象中,有一年来了一位叫媛的美术老师,是临时聘用的。回族,二十多岁,皮肤白嫩,额头饱满,一双美丽的大眼睛顾盼生辉,漾着笑意。乍一见她,很多人不知不觉被她惊艳到,她略带矜持,精明却不令人生厌,天生丽质又不矫揉造作。和她说一会儿话,仿佛空气都变得清新起来。
她说话轻声细语,小学生缠着她,叫她仙女姐姐。男老师喜欢她,有事没事总爱往她办公室跑。女老师有意无意地对照自己,感叹老天太不公平,怎么把美貌和才情都给了同一个人。不夸张地说,如果那几年有网红教师,她应该稳居榜首。
不到两年,她个人提出辞职,听说嫁人了,在另一个学校当老师。后来多次听到老师提起她,猜想她能嫁给怎样的人才能配得上她的美丽和智慧。可惜我们始终无法得知。
虽是同性,但也许在真正的美女前,无端产生的一种自卑和嫉妒吧,也许是真的没有机会,我和她没有更多的交集。她,对于我就像一幅美丽的画,透着神秘,只能远观,从未近瞧,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2.
萍是一个微胖的女孩儿,二十多岁,眉眼饱满,给人一种邻家女孩的亲切。当时她和另一个女孩一同入职,暑假在办公室帮忙。
开学前,领导组织过一次和中层的聚餐,在郊外的农家乐。饭后,我们几个不喜欢打扑克的人坐在鱼塘边聊天。一位从事文字编辑的老大哥讲他的前半生经历。微微的凉风拂过,轻松而惬意。萍也在,她和另一个新来的女老师,静静地听着,忽而又开几句玩笑,咯咯地笑起来,俏皮而又惬意。
开学没多久就是教师节。那一年,学校组织老师们到风情园聚餐,各个年级组轮流表演节目。
按规定,各个年级部都表演了经典诗文朗诵。表演过后,是几位音乐老师表演维吾尔族舞蹈。
欢快的音乐响起来,几个音乐老师,穿着维吾尔族的艳丽的裙子闪亮登场。她们的动作活泼轻盈,灵动而舒展。舞蹈者从表演的位置走到每一个年级组老师中,邀约共舞。有人羞涩地推让着,有人大方地迎合着,进去跳起舞来。到了一个年级组老师跟前,没有人上去跳舞。
当时一位在学校挂职的副局长在场,是一位威严的中年女性。她扫视一圈,看到了萍和新来的芬,不容置疑地说:“你俩上!快去!”
年轻人只好上场。芬怎样跳的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萍像一个英勇赴沙场的战士,拼命地舞动两只圆润的胳膊,忽左忽右地变换,脚下的步子也随着欢快的节奏踏了起来。
说实话,她的动作并不舒展,也不优美,反而有一种刻意而为的机械。但她认真地跳着,饱满的额头上沁出亮晶晶的汗珠,脸蛋红扑扑的,大眼睛忽闪忽闪,嘴唇微翕,露出隐约可见的洁白的牙齿,这样反而有一种萌萌的喜感。
大家哈哈大笑起来,气氛随之也轻松愉快起来。那位副局长也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那次史上最萌舞蹈之后,萍和其他新老师一样,也投入到紧张的教师入职训练去了。
她被分在一年级,跟着一位老教师学上课。有好几次,那位女局长都通知我,要多听几次萍的课,说她的课还不合格。
萍的表情多了一份凝重,脸色有些苍白,人也消瘦很多。有好几次很晚了,我散步经过学校,都能看到她的教室灯还亮着。后来,她告诉我,那几天她一个人在教室里,对着空荡荡的教室,讲了很多次。我鼓励了她几句,默默地在心里祝她能尽快通过新教师考核。
后来局长说她通过考核了。一年后,她提出辞职,听说回到自己父母的城市,成家了。
3.
又有一年,学校来了一位新老师梅。小个子,留着中学生一般的短发,很朴实,笑起来很干净,很明亮。副局长常带着老师进她的班里听课。听说她在所有同一批新进的老师里笔试成绩最好,副局长主动提出当她的师傅,亲自带她,教她上课。
我为她高兴之余,不禁也隐隐地有些心疼。因为女局长的严厉和挑剔是出了名的。很少有人能入她的法眼。常常看到梅揣个听课本,轻手轻脚、默默地进出局长的办公室。学校公开课的安排表上,梅的名字也频频出现。
有时候,梅正上着课,坐在后排的局长会大声地提醒她某一句话说得不对或应该如何如何讲。当时听课的老师都暗暗为梅捏了一把汗。一年级学生也惊奇地回过头看着这个皱着眉头大声讲话的奶奶(因为局长的严厉,她常被别人看做老太太)。
正当梅的课在领导口中表扬得越来越多,已经趋于成熟时,梅向学校打了辞职报告。与她刚入职时做为教师代表发言时的恭顺和憧憬不同,她的目光中多了一份坦然和放松。她说想回家乡帮姐姐看化妆品店。无论大家如何挽留,她还是头也不回地离去了。
不知道那位女局长会不会反思些什么。
4.
这些年,校园里,一棵棵树苗不觉已经成了小树林。树从碗口粗到一个人可以抱住。来来往往的人也不下几百号人了。有招聘的老师,有合作办学项目部的老师的更替。
学校就像一个小社会,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有着怎样的匆匆呢?
年轻人里,当时最不想留下的,现在踏踏实实地留在了学校。结婚、生子,像大树把根深深地扎进土地。有的还凭着踏实肯干,当上了中层领导。当时信誓旦旦要为学校如何如何的,遇事反而哭着闹着一分钟都不愿意多待,匆匆而去。
合作办学的老师,老中青都有。他们有的一来就是十几年,这里成了他们第二个故乡。有的如昙花一现,还没被大家记住,第二年就再也见不到。
有些人,因为爱人工作调动而远走他乡。因为打算照顾年迈的父母,调回故乡。因为想尝试别的生活,重新选择自己的职业。反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站在自己的角度,谁又能不对呢?
那个曾带我买性感内衣的年轻的妈妈霞,咧着嘴大笑的样子,还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那个手握麦克风,在联欢晚会上深情演唱《月半弯》的高个子大男孩东,现在还会露出邻家男孩的帅气笑容吗?那个在办公室和我谈心,让我了解了学校之外的她,和姐姐相处时的快乐和悲伤;那个从南方来的年轻的爸爸,腼腆地夸我烤的面包真的比外面卖得还好吃......
回忆起和那些老师的交往,有不舍,也有释然。
更多的,想更珍惜和现在的每一位同事相处的平常时光。
不管交集 多少,交情深浅,能在一起共事就是一份缘分。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关心,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不要等缘尽了才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