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品嚼人生(欢迎关注)
最好的孝顺,是带着父母走进你的世界
有人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父母的变老,自己家庭的组建,工作生活的需要,我们很难做到常回家看看。
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发现自己懂事太晚,总以为来日方长,殊不知,对于年迈的父母,你的一句再见很可能就是再也不见。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其实,最好的孝顺,不是常回家看看,不是给予父母物质享受,而是让父母融入你的世界。
01
毕淑敏曾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对于我们这辈人来讲,爷爷奶奶辈儿的有部分去世了,而随着老人走的还有家庭。父母的兄弟姐妹每逢过年过节很难团圆,很少像以往一样一家人聚在一起吃。
父母在,家就在;父母走了,家就散了。
亲情随着时间流逝,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淡,只有父母情会越来越深。
老舍说:“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 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父母在,我们总是小孩。叫声爸妈,不管自己有多大岁,听到那熟悉的声音,最是心安。
人到中年以后,才真正明白,上有老不再是负担,而是幸福。
02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这是日本的一句谚语。
也许年少不知父母恩,但等我们真正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孩子,才真正知道父母恩一辈子难偿还。
父母总怕给的孩子太少,总怕孩子在外太累太苦。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在你离家奔赴远方那刻,已经有了牵挂。
狗不嫌家贫,母不嫌儿丑。不管我们是多么的不讨人喜欢,在父母的心中永远是块宝。
父母看着我们出生,我们看着父母离去;我们哭着第一次见父母,我们哭着最后一次见父母。
小时候,父母教我们走路,教我做人,不厌其烦地教我们用筷子、拿勺子。父母教会了我们太多,而我们又教给了父母什么。
03
百善孝为先。
孔子说“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意思是说:父母爱的东西我们也要爱,父母尊敬的人我们也要学会敬重。
爱父母就要爱父母的一切,可我们常常爱错了方向。
每逢回家,大家应该都有这样的习惯,给父母一些钱。是不是父母都会说:“我有钱呢,够花,你拿着吧,在外照顾好自己。”
父母总会推脱我们给予的金钱,因为到了他们那年纪,这并不是他们最想要的。
每逢我们回到家中,父母都会和我们唠家常,说的很多也很详细,邻里发生的任何事都会给我们讲。
父母是怕因为我们没在的时候,不了解家里发生了什么,想让你快速融入到家乡,而不是离家几个月回来的陌生。
父母给我们讲了很多,而我们很少和父母说什么。
04
一个人最怕的是什么,脱离社会
。
我们总是抱怨父母思想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了解我们,但我们又做了什么呢?
我们是如何从呀呀学语,什么也不懂的婴儿成长到如今的时尚达人呢?
年老的父母内心是孤独的,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开始慢慢不了解社会,和时代脱轨。他们挣扎着去学习,但脑子真没以前好使了。
他们想要了解自己孩子的世界,这样就能更多的去关心孩子,可我们总是嫌父母唠叨,三言两语就打发掉。
真正的陌生就是从不了解开始,距离越来越远。
一对感情特别好的夫妻,双方的生活是彼此互通的。
虽说在外儿女报喜不报忧,但回家了也可以和父母说一些自己的工作,自己的朋友,身边一些有趣事。
这样父母就更了解你了,不要总是说:说了你也不懂。这话最伤心。
懂得,是最好的孝顺。不要随着年龄增长,你的世界让父母越来越陌生。就像小时候那样,自己想要什么,想买什么,说给父母听。
善待父母一生无憾,我们都在慢慢变老,孝顺父母,是我们最不能拖的事。
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聊天,彼此谈心,让父母融入你的世界,这比金钱物质来得实在。
最好的孝顺,是带着父母走进你的世界,你是他们一生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