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突然看到某抖音网红,跳了个舞就涨了千万粉的新闻,很受震撼,仔细一想也在意料之中。毕竟在如今这个短视频时代,青春靓丽就是资本。生活已经够不容易了,年轻人都选择躺平了,美女热舞,似乎已经是最后的慰藉了。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大部分都背负着巨大的压力,需要发泄口,而短视频无疑是最受欢迎的一个。只是,有时会发现,无论你刷多少的短视频,尽管你停不下来,但你还是很难获得真正的快乐,还是会有一种巨大的空虚感。这让我想起《娱乐至死》里引用柯勒律治的那句诗“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可以喝”。现代社会的娱乐放松触手可及,可是我们却很难真正轻松。
所以我打算写下今天这篇文章,跟各位朋友探讨下《娱乐至死》这本书给我们的一点启示。
一部好的作品,它提出的观点,往往可以超越时代,哪怕过了几十年,几百年,仍可以给人以启示和警醒。我们当今的社会,可以说是最好的时代,也可以说是最坏的时代,好在我们享受中人类有史以来最便捷的科技,然而坏也就坏在这些科技让我们逐渐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失去了思想和理性,才会让我们不会真正的快乐。
《娱乐至死》是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于1985年写的一本书,英文原名是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而amuse这一行为的实施者是电报,电视等媒体文化,到我们现在,发展为了互联网文化。
现在很多人使用《娱乐至死》的时候更多是指这四个字的表面意思,而实际这本书,作为批评媒体的经典之作,内涵十分丰富且深刻。
对文学或者政治学稍微有了解的都应该知道奥威尔,20世纪初奥威尔和赫胥黎分别在自己的作品中预言了俩中完全相反的未来社会。(奥威尔的作品名可能不适合发出,感兴趣的可以去百度搜索了解)而波兹曼,正好是印证了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里所描述的那个技术高度发达,人们依赖和崇拜技术,进而失去独立思考能力的社会。
波兹曼认为媒体文化消解了原来严肃的,正式的,理性的文本话语。印刷术传到欧洲,让欧洲进入了一个在波兹曼心中堪称完美的理性时代,文本促进了人类的理性思考。波兹曼认为,在印刷术时代,人们的乐趣专注于思想,他举了个例子,林肯(就是那个当了总统的林肯)和斯蒂芬·道格拉斯(当时民主党领袖)之间进行了长达7个小时的辩论,会场座无虚席,而且到场民众是津津有味的听了7个小时。现在不论是美国的总统竞选电视答辩也好,还是国内的深度辩论的节目,很难会有观众,能做到专注的听这么久吧?另一个例子就是,在印刷术时代,查尔斯·狄更斯来访美国,受到的追捧和喜爱远超英国女王,有价值的思想在那个时代最受欢迎!
而以电报和电视为代表的话语,不再追求思想和理性。电报新闻只追求时效与轰动,电视更加将人的注意力分散在了各种琐碎的,无意义的琐事和娱乐里面。
习惯了短视频文化的我们,看超过几百字的文字,超过几分钟的长视频,就会失去耐心。我们的注意力,也被各种媒体分散到各种娱乐八卦,时事新闻,各种琐碎的信息里面去了。看上去我们接收了很多信息,可是我们根本没认真的去消化任何一个有价值的信息。视频画面让我们习惯被动接受,很少主动去思考。我们常说,读一本书,就是与作者对话,这是一个互动参与的过程,你进入作者提供的框架,和他一起搭建了一个理性的世界。
波兹曼在书中表现出对电报出现前的时代深深的眷恋,甚至有点理想化那个时代。尽管,我们确实身处在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但是坚持读书,还是能让我们在大时代中找到一个宁静的栖息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