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祖国》一首诞生在烟盒上的传世金曲!也被称为中国的第二国歌。
烟盒上怎么能诞生名曲,且迅即风靡全国?这里有很多机缘巧合。
一是创作名曲的作者非寻常之人。他是历经苦难的人民音乐家王莘。公元1918年,他出生在江苏无锡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后,为了度日,14岁的王莘到上海打工,他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累累罪行,还被日本军官狠狠扇过两记耳光,在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那段时间,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歌咏活动,有幸结识了作曲家冼星海,并视其为自己的人生楷模。
二是家庭的熏陶与名人的指引。他的父母酷爱音乐,爷爷是著名的作曲家,耳濡目染,激发了他对音乐的浓厚兴趣。1938年,王莘如愿以偿地来到延安鲁艺学院,跟冼星海老师学习作曲,《黄河大合唱》演出时,王莘担任《河边对口曲》中王老七的领唱。离开鲁艺前,冼星海送给王莘一支曾在法国留学时获奖的活动铅笔,对他寄予厚望:“我用这支笔写下了《黄河大合唱》,希望你也能用这支笔写下一首鼓舞人心的音乐作品。”从收到铅笔的那天开始,王莘立下誓言:努力为人民、为时代写出好歌。
三是遇上了一个极好的时间节点。1950年9月15日,时任天津市音协主席的王莘,正在北京出差,再次来到天安门广场。那天,广场上锣鼓喧天,鲜花如海,五星红旗高高飘扬。一队队少年儿童敲着鼓吹着号,唱着《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迈着整齐的步伐正在练习队列,准备接受国庆检阅。天安门城楼上,工人们正在悬挂大红宫灯,一派节日的喜庆,热火朝天的场面令他激动不已。傍晚,在返回天津的列车上,白天天安门广场上舞动的五星红旗、歌声、欢呼声再次在他的脑海里翻滚激荡。车窗外,祖国富饶美丽的土地、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天地的场景,历历在目。王莘的眼眶湿润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一百余年的屈辱史和中国人民渴求和平的奋斗史,都一一在作曲家的脑海里涌现......
一股强烈的创作欲望使他禁不住想要动笔。可是身上翻遍了也找不到纸,便从地上捡了一个空烟盒拆开,拿出笔在烟盒的背面写了起来,车上有的人对他的“怪异”行为感到不解,以为“上来一个疯子。”他不以为然,心无旁骛地挥笔疾书,边写边压低声音朗读着:“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一首划时代的歌曲《歌唱祖国》,终于在王莘收到铅笔的第11个年头诞生于车厢!
四是得到有力地官宣。《歌唱祖国》写成之后,他信心满怀地给报社投稿,却被一次次退回。但他不认输,亲自到码头、车站、学校、工厂去教唱。《人民文学》《人民日报》得知后立即发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歌唱祖国》大合唱,文化部将其列为全国民众普遍歌唱的歌曲。从此,《歌唱祖国》广为传唱,被誉为“第二国歌”,并在我国不少重大国务活动、检阅活动中作为礼仪曲、开场曲和尾声结束曲。2003年,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宇航员杨利伟将《歌唱祖国》首度带上了太空;2007年,“嫦娥一号”探月卫星从38万公里以外的月球轨道向地球发来了《歌唱祖国》的歌声;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歌唱祖国》也作为传统歌曲被演唱。
五是受到伟人的青睐。敬爱的周总理特别喜欢这首歌,1965年他亲自指挥人民群众引吭高歌《歌唱祖国》。
1951年,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的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上,毛主席见到王莘时,高兴地夸奖《歌唱祖国》写得好,还将刚出版的《毛泽东选集》赠予王莘,并为他签字留念。如今,他的家人把这本经毛主席亲笔签名的《毛选》捐赠给坐落在无锡荡口的王莘纪念馆。几十年来,王莘创作了近千首革命歌曲,可躺在病榻上的王莘曾说:"我虽然写了很多作品,但我认为我一生只写了两首歌曲,一首是用音符谱写的《歌唱祖国》,另一首是我至今仍然在用心灵谱写着的《歌唱祖国》"。
2007年,即在北京奥运召开的前一年,这位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音乐家仙逝了,留下了一个大大的缺憾。然而,在人们的心里他毅然活着。你瞧,在浩瀚无垠的夜空,一颗恒星正在熠熠生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