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深千帐灯
这里说的也是词的境界,南宋的词随着南宋朝代一起埋入历史当中。实际上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由繁盛到凋零,那么文体也是一样的。词的发展南宋已经到达了顶点,然后慢慢衰弱。
一直到清代,纳兰容若,才将词从多年的沉寂当中唤醒。纳兰容若的词非常有境界,如《长相思》中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你会觉得纳兰容若的词有苏轼的风格,感情丰富自然,词中悲壮却又处处含有委婉之约!
二,尽在自然中
纳兰容若的词非常的自然,真情真感。王国维以为纳兰容若,并没有受南宋时的不良风气之熏染,也没有受社会上的风气所感染所污染,他有自然的风格,自然之眼观物,自然之舌言情。
自然就是不隔。
三,词不易于诗
王国维说他不相信写词便是比写诗容易得多,词和诗都是有情而发。并且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潮流一样的,一代有一代的文学。不一样的,只是文体,一样的都是由情而发。在后面,王国维又把诗与词进行了比较,说小令犹如绝句,长调犹如律诗句,特产调跟排律相近。
当然这些是不矛盾的,因为这里的比较只是个人的一种偏好。
四,如观佳山水
这里说的是关于词和诗的题目。题目,不要把整首诗的局限给限定了,往往读一首诗,的题目就大概知道了下面诗句的内容,这样的题目,好像是关于一副山水画,当你正在沉浸中山水画的时候,脑海中浮想联翩的时候,有人在告诉你说这是桂林山水,那么你的幻想,你的浮想联翩,就会被打断。
五,见真知者深,诗词贵自然,小玉报双成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写景也被豁人耳目,为什么呢?最主要的原因是真实不做作,真实就有精妙的意境,咱另一方面真实也就是脱口而出。
文章,粉饰过重,恰恰说明它的内容是轻的,有格的,没有境界的。
王国维也反对用典故,但是却又喜欢辛弃疾的词用典。这里一点都不矛盾,为什么用反对用典故呢?因为用典不恰当的时候,就会使文章有隔。但是如果用得恰当的时候,如《长恨歌》中“小玉双成”,恰恰又给整首诗,做了很好的气氛烘托和铺垫作用。
六,能入亦能出
能入是写作的基本门槛,但是即便是基本的门槛,也有很多人做不到。往平常的写作教学,就是教能够进到这个门槛,把自己的心情,把自己所见所得真实的描写出来,让看的人身临其境有所感,那就是能入。
那什么时候能出呢?能出,这个东西是老师教不了的。一般是要靠作者自己创造,也就是说他自己有没有这样的觉悟,在看透了很多事物之后,还能够出来不沉溺其中。拥有这样能力的人,这样心态的人,一定拥有一个高贵的灵魂,挥墨行文,无一不是人性光辉的展现,思想智慧的启迪。
诗词中,能入亦能出,如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