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本章的主题——同化与顺应的现象学,技能与挑战的平衡,支持与挑战主体间的动态变化,等等,这些只是信息的选择性排列的例子,还是反映了人类的一些内在本质?我们认为生命后期的复杂性与其在儿童发展中的基础之间所做的联结,其深层次的含义可以在进化论的框架下看得更加清楚。仍然沿用从成熟回朔到早期发展阶段的策略,我们做最后一次的“回归”,也就是说,我们将从进化论的观点看幼态持续(neoteny)。
幼态持续是指发展迟滞,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育迟滞,这对婴儿天生就相对不成熟,必须学习如何生存。与其他灵长类动物相比,人类被认为是幼态持续的,因为人类从胎儿到成年发展的速度异乎寻常的缓慢。事实上,成年人类甚至还保留人类胎儿的许多身体特征如扁平的脸型和很少的体毛。Huxley和其他人认为幼态持续“击退了”发展时间表上的、曾是我们进化历史中的一部分特质(如,较高的眉脊以及成年猿和尼安德特人的突出的下颚)。Lorenz认为比生理特征更为重要的是幼态持续的行为结果——诸如好奇心、嬉戏、灵活性等孩子似的特质的保持。他认为对人类特征的定义应该是非专门化的,这种定义总是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随着新环境而做出相应的改变。
在《越来越年轻》这本书中,Ashley
Montagu同意以上观点,并讽刺的总结道:“生活的目标在于尽可能晚的、年轻的死去。”他认为我们通过进化,在生理上已经准备好“变年轻”,或是强调随着我们成熟更加重视而不是减少孩子似的特质。虽然,这些理念的重要性已得到小部分社会和自然科学家的认可,但是Montagu断言大量关于幼态持续的应用理解的分支需要被充分认可。这种理解明确承认并培养孩子似的特质,其结果导致养育和教学哲学的调整;同时也会将社会重新定义为旨在扩充人类幼态持续特征的系统。
依恋过程的普遍性能使我们进一步理解优态持续的进化逻辑。依恋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父母在抚养子女过程中的高投入具有遗传基础,人类婴儿与父母在生理上已为主体间关系做准备。因此,父母和婴儿天生就具有相互协商和共同决定意义的技能:“人类天生就具有一种自我调节的策略,通过人类相互协商和联合行动来获取知识……因此,对人类大脑来说,社会化与呼吸和行走一样是自然的,天生的或‘生物的’”。
因此,幼态持续的概念将这章各节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统一体。首先,它为生命后期复杂性的假定目标提供了基本原理,幼态持续不断发展的特征应归结为灵活性。我们访谈的终身学习者可以看作是人类进化中幼态持续的实例。其次,这个概念为把复杂性的思想与我们在社会互动中对儿童发展的观察联系起来提供了方法。之所以要在可塑的对固定的发展路径之间进行权衡取舍,主要是因为人类儿童对父母的强烈依赖。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人类与其他灵长类动物来说明这种依赖;人类生育的年龄较大,每次怀孕生育的婴儿较少,妊娠期更长,哺乳期也较长,一生中拥有的子女数量也很少。人类胎儿也被子宫“提前”驱逐出来,因为脑部大小的进化有了早产的必要性,这样可以让大脑安全的通过产道。人类婴儿对抚养者几乎是完全依赖,以及形成依恋的遗传素质,正是“个体”发展发生与社会过程的原因。
这种缓慢而稳定的“乌龟策略”是如何导致成人复杂性的呢?这种策略又与我们所说的对发展很重要的最优体验有什么联系呢?我们可以通过仔细观察由幼态持续发展提供的游戏机会来回答本章提出的最后问题。长期依赖性,这个人类的基本困境造成很多结果,我们认为游戏最能说明人类的发展。幼态持续为婴儿提供了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在相对来说无压力的环境下游戏;Bruner、Jolly和Sylva认为游戏得到进化的垂青,在没有压力的游戏时间内,使人类能成功、愉快的模仿成人的技能。因此,游戏现象包含了幼态持续的进化逻辑;对游戏特点的仔细观察能揭示父母保护、最优体验和复杂性成长之间的本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