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一九八四年举家离开了文昌沿河南庄,脱离了清贫而快乐的耕读生活,我们家再没有熬过麦芽糖,做过炒米糖了。我和孩子们要想吃糖,上街去糖坊里称上点炒米糖、芝蔴糖、花生糖,足以解馋。但买的糖虽然也是甜甜的、香香的、脆脆的,但和在农村繁忙腊月里,用自家熬的麦芽糖做的各种糖相比较,总缺少那么一点味儿,我想应该是融融的乡愁,浓浓的年味。
俗话说,田家少闲月,腊月人倍忙,蒸完冻米,打完年糕,就要熬糖做糖了。在农村,年年岁岁的炒米糖均是自家熬麦芽糖用纯手工做成的。

熬糖的第一步是早早准备好麦芽。先用麦子芽麦芽,大家须注意,这麦子可不是小麦,而是大麦哦!
大麦是禾本科,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大麦作物传播到中国的时间要早于丝绸之路。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就已经有栽培,距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
白居易《观刈麦》云: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晚南风起,小麦复陇黄。这就点名了收割麦子的时间,大麦的收割期稍迟于小麦。

南庄生产队每年都要特意栽种两亩大麦,收割后,把大麦分到各家各户,主要就是用来芽麦芽。这是熬麦芽糖的前提。
改革把分得的几斤大麦用淘米箩在水中淘一下,盖上一层稻草或湿布,等大麦在湿润的环境下冒出了一点点白白的、细细的嫩芽儿时,就可以停止它的生长,将它们倒入竹簸箕里,放在太阳底下晒上几个太阳,等麦芽晒干后,存放在瓷罐里,等腊月熬糖时再用。

腊月里,家家户户开始熬糖做炒米糖了,一早,改革就煮上一大锅糯米饭,放入腊水搅拌成温热,用手伸入不烫手便行。再把磨碎的大麦芽放进糯米饭中搅拌均匀后,盖上锅盖用毛巾捂往缝隙,灶里开始用小火捂糖。只要保持灶中温热便可,火大了可会把糖烧了,那糖不甜反倒酸了。
约八小时后,就可以用做豆腐的纱布开始沥糖了。沥糖和做豆腐一样,通过纱布的过滤,去掉糖渣。然后把沥下的原汁糖水放在大锅中用小火慢慢熬,锅中的糖水经过小火长时间不间隙的煎熬,质地变得厚实而稠粘;色彩变得棕红而油亮;糖稀在锅中通过煎熬,水份逐渐挥发,先是翻大泡,后逐成翻小泡,直到熬成能挂上锅铲,用筷子能捲成圈,呈棕红色透亮的麦芽糖稀,这时一年度的麦芽糖便熬好了。用手指沾上一点稠粘的糖稀,放入口中,香甜芬芳的味儿真是甜到心里去了!

熬糖的过程中,我明白了掌握时间、把握火候、控制温度是熬好麦芽糖的关键。否则,把握不当,糖就会烧掉,不但不甜反而变酸了。我们家开始都是请村里的熬糖老把式来帮忙做,但我和改革都聪明好学,两年下来,我们都独立熟练地掌握了熬糖的技术,熬出甜甜的麦芽糖了。
学无止境,勤劳致富,在农村的艰苦而快乐的农耕生活中,在繁忙而欢乐的腊月里,我学会了许多生存的本领;掌握了许多生活的技能;培养了良好的劳动习惯;明白了许多人生的哲理,幸福甜美的生活得由自已用辛劳和智慧去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