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离开了南庄后,我们家再没有熬过麦芽糖,做过炒米糖了,要想吃糖,上街去糖坊里称上两斤,解解馋。但买的糖虽然也是甜甜的、香香的、脆脆的,但和自家做的炒米糖相比较,总缺少那么一点味儿,我想应该是融融的乡情,浓浓的年味。
农村腊月人倍忙,蒸完冻米,打完年糕,做完豆腐,就要熬糖做炒米糖了。在农村,年年岁岁的炒米糖均是自家手工做。
熬糖的第一步是早早准备好麦芽。先芽麦芽,注意,这麦子可不是小麦,而是大麦哦!等大麦在湿润的环境下冒出了白白的、细细的嫩芽儿时,就可以放在太阳底下晒上几个太阳后存放在瓷罐里,等腊月熬糖时再用。
腊月里,家家户户开始熬糖做炒米糖了,一早,改革就煮上一大锅糯米饭,放入腊水搅拌成温热,用手伸入不烫手便行。再把磨碎的大麦芽放进糯米饭中搅拌均匀后,盖上锅盖用毛巾捂往缝隙,灶里开始用小火捂糖,只要保持灶中温热便可,火大了可会把糖烧了。那糖不甜反倒酸了。
约八小时后,就可以用做豆腐的纱布沥糖了。沥下的原汁糖水放在大锅中用小火慢慢熬,先是翻大泡,后成翻小泡,只到熬成能挂上锅铲,呈棕红色透亮的麦芽糖稀,这时糖便熬好了,熬糖把握时间、温度和火候是关键。
大锅熬糖时,改革便在小锅里开始用热砂烫炒米了,同时还要烫点花生、芝麻,山芋干,有时还烫点泥豆和黄豆,孩子们嘴刁,各种糖都要做点,给他们换换口味。
糖稀熬好,各种做糖的食材准备好就可以做糖了。做糖需五人配合,灶底掌握火侯一人,小锅里拌糖一人,在案上捺糖一人,用刀切糖一人,把糖装入器皿一人,这应是一个做糖的小团队,各司其职,协同作战,缺一不可!
我是村里公认的,数一数二的切糖高手,三五条一叠,嚓、嚓、嚓、嚓,随着刀声,厚薄均匀整齐的糖块便做成了。这一个环节很重要,既要有刀功,还要有审美意识,糖块太厚、太大、大小不均有损糖的外在形象。特别是花生糖和芝麻糖。在这方面我是全村公认的切糖大师傅。
当年我们家做的糖的品种可不少,有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山芋干糖,黄豆糖、泥豆糖、还有三合一糖,有年还做了点花生酥。这可是过年过节招待客人和哄孩子们的珍品, 同时也是农忙时可口的点心。饿了,抓几块炒米糖,方便、可口、抵饱。
一个腊月,东家请,西家邀,做完包家做 马家,我们一帮人一天要做二三家的糖,腊月里要做十几家的糖,我的手都切出血泡,磨出老茧。那可是不收一分钱的义务活哦!我帮大家,大家帮我,邻里有事,无须喊,自然而然都来帮忙。这就是维系农村人与人之间和邻里之间那融融的乡情,浓浓的亲情的强有力的纽带,一个村子就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大家庭。
至今回忆起这种乡情,亲情,真比这麦芽糖还甜、还香,还稠,令人回味无穷,刻骨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