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晚22时许,正准备上床睡觉的铭君突然喊了声:“坏了,今天英语一起学的作业还没做。”
话音未落,人已经匆匆到了客厅。拿起平板,返回书房,朗读声起。
我在客厅看书,过了一阵,书房安静了,我以为铭君完成作业,已上床睡了。
23时15分,我猛然发现,书房的灯还亮着。“这孩子,睡觉忘记关灯了。”心里这么想着,脚步挪向书房。
轻轻推开门,惊讶地发现铭君还坐在那,手里拿着平板,见我进来,脸上掠过一丝慌乱,嘴里又吐出一句英文跟读。
“怎么还没睡?作业这么多?如果作业多到影响睡眠,就不要做了,我去跟老师说明情况。”
“就还有两题,马上就做完了。”
我退出书房,他接着结束作业。
这有点异常,平时一起学作业没那么多,不可能需要40多分钟。又想起他脸上那不易觉察的慌乱,等他睡了,我拿起平板。
果然,数据显示,他在一起学上耗时4分钟,在百度上花了34分钟。
一股怒气瞬时迸发,充满胸腔。挂羊头卖狗肉,违反我们一起制定的规则。“周末不给他碰电子产品”“收回平板及电脑的使用权限”。这两个想法随怒气一起涌出。
觉察到自己的不良情绪,贴上“生气”的标签,渐渐恢复平静。
对人负责,从对铭君健康成长的角度,上面两个想法显然是意气用事,不能落为现实。
事上练,向内求。家长的所有决策都有围绕着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利于孩子全面发展,利于孩子成为这个时代最好的自己。想到这,我心中有了主意。
29日早,一切照旧。虽是周末,铭君依然准点起床,早读英语,短暂休息后,做他自己喜欢的事,一般是看书,或者打开电脑进行探索。
早饭时,看他吃得差不多了。我问:“周末作业多吗?”
“不是很多,正常。”
“爸爸给你布置一项,详细描写昨晚22时至你睡觉前的心理活动。字数不限,要求真实、准确、生动,限今天18:00前交给我。这项作业很重要,我要用它,并结合你的近期表现,来做一项评估。”
边说边观察他的表情。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眼神中带着些许惊讶,些许顽皮,些许愧疚。
……
晚上,他准时交“作业”给我。
“文笔不错,心理活动刻画生动。美中不足是你的卷面不够整洁。另外,请你思考,昨晚那本应睡觉的34分钟给你带来什么收益,花的值不值?以后如何避免再次出现类似情况?如果再次出现,怎么办?”
“把这些思考写下来,补充到你作业的后面。要求认真抄写一遍,留存起来。这份作业,对你,对我都很重要。”
“好的,爸爸,我会的,明天交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