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我基本上没有读什么新书。所以,我准备写下一些这段时间经常在我脑子里的读书感悟。
第一个就是《马斯克传》,中文版刚上线我就买了,读得很快。因为之前读过他的其他传记,了解他现在的现状,所以读的时候感觉就像是爽文。提出远大、不可能完成的目标,过程坎坷,最终成功,这本书从头到尾基本上都是这样。
但我读到的第一个震撼是,他竟然如此的亲力亲为,做什么事都要亲力亲为,甚至是睡在办公室。我总以为,世界首富或者是有钱人的做事方法,是普遍的用钱去解决,而不会去亲力亲为。
第二点是,我读完的时候我在想,马斯克为什么能够做这么多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而且最后大部分都做成功了。
我想可能和他首先提出远大的、不可能完成的目标有关。等他提出目标后,就会开启他的狂飙模式。他的计划是在短时间内完成巨量的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如,他第三次发射火箭失败,他就马上跟大家说两个星期以后我们发射第四艘。
就像,取上得中,取中得下。
这可能就是我一直做不成一件事的原因吧。我总是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制定一个最近最容易完成的。
在我刚开始练了一段体育的时候,我就算一下我的分数,一百多分可以了,然后就不再去认真的训练了。
我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甚至我根本就没有一个计划和目标。在报考报志愿的时候,我甚至都不知道我要上什么学校,就随便报了几所就这样。
这可能就是我一直做不成事的原因吧。可能做事需要一个目标,一个期限,一个反馈机制。
取上得中,取中得下。取下的呢?可能取下的根本做不成什么事吧,所以就索性不提了吧。
我高二的时候,在当当网上买了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价格大概是二十多或三十多,那时候,我总是疯狂地在当当网上买书,每周都会把我妈给的钱花完,买书或者其他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
我是先看了《活着》这部电影,主演是葛优,然后再读余华的书,所以当我读《活着》这本书时,感触并不是特别大,因为脑海里全都是电影中的画面,总是在想,哦,这段电影里没有,这段有。
相比之下,我读完《许三观卖血记》后的第一反应是这个作者在什么时候死的。当我翻到后面的简介,发现没有死亡日期,只有一张在国外的帅照,没死?还这么年轻?
后来,在大学时,我看了余华的一次采访。他提到有读者对他的评价是“这个作者什么时候死的”。当我听到这个时,我想:“坏了,我成替身了。”如果我当时把这个想法写下来,至少可以证明我早就有这样的想法,而不是抄袭别人。
比如现在说这个就有抄别人的嫌疑。但我不在乎,但如果我真不在乎,我应该就不会写下这段。我不知道,我可能在乎,也可能不在乎。我在乎的可能就是想向他人解释,着某一方面我不是抄袭别人的,但,这其实并不重要,但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还有这些想法。我不知道。
还有一点是,书中的自序很多,看完了中文版自序、韩文版自序,又有日文版自序、英文版自序,最后再加上一个新版自序。
这可能就是我与余华最早的联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