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巨流河》 的芳名许久了。今日,归途漫漫,一口气将剩余半章读完。仿佛刚刚经历完一场人生长跑比赛,我心潮澎湃,却四顾茫然。
窗外夜暮不知何时已悄然降临,唯有阵阵规律却聒耳的车轮声在提醒我,我正在人生的某段路上无声前行!每次人在旅途,虽有诸多不便,但想着身后的那个家和前面的那个家,内心却是平静的。因为中国人无论伟大与平凡,丑恶与高尚,最后都还是想身归故里,与家人团圆。
然而,即思归又何离?一旦踏过了故乡的‘河流’,你可知何时能涉江而回?
和平多年,我们早已没有了性命之忧。然而,为了生存我们却依然要离乡背井,远走天涯。只盼,归来时一身荣耀,上保父母,下养幼子。聚散离合的甘苦也仅为滋养自家那一方小小田地。
然而,我总相信,在这世界上总有那么一小部分人,离合悲欢不为己,喜怒衰乐为国忧。这样的人,正如《文化苦旅》中提及的那样‘不多,甚至很少,但却永远是历史前进的引路者,是国家民族命运的掌舵者,是大多数人命运的操控者。这些人就是知识分子。’
齐邦媛先生正是这些满怀家国情怀的有志文人中的一个。她的一生,随着国家与民族的命运,起起伏伏,飘荡如飞蓬,最后不得已客居孤岛,只能在月圆之夜遥望故乡。
对于如何界定‘知识分子’, 怕是现下这个人人都很难静心思考的时代所不屑一顾去回答的问题吧。
按一般老百姓的说法,进了学校,读了几年书应该就是个知识分子,至少也算是个读书人吧; 再高级一点的说法,按照文人圈内的观点,只有经历过 ‘十年寒窗苦读’,考了大学,成了博士,头上戴着名校光环的人才能算是个知识分子吧; 再更‘高逼格’一点的说法,就是按照毕业后空余时间还会不会主动看书来界定,只有依然坚持看书的人才算是知识分子吧…无论从哪种角度来界定知识分子,不可否认,在当今中国,‘知识分子’确实是越来越多了。
可是,喜欢读书的人不一定只有知识分子,而知识分子不一定都是真正的读书人。至少读了很多书的人,目前还没有多少人够得上资格被称为余秋雨先生口中‘能决定国家民族未来命运的知识分子’。
《巨流河》一书从有幸初识到今日读完,已近半月。书,不是鸿篇巨制。然而,一路读来,常常令我眼前浮现出一幅幅‘家国兴亡之际,无数文人志士慷慨悲歌’的画面。书的内容并不艰深难懂,国仇家恨的话题对身处和平年代的年轻人早已没有了多少吸引力。文章的语言又温和矜持,隐忍深情,是我钟爱的风格。但它却让我在阅读中一再地停下来,以书掩面,不住地叹惜,不由地羞惭,不停地思考!
与那些动荡年代,敢以文弱身驱对抗侵略者,甚至放弃个人家庭投笔从戎,慷慨赴死的文人志士们相比,我们还算是个读书人吗?
我们读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进了所谓的高等学府,拿了世人艳羡的名校学位就是个读书人,就是个知识分子?
可是,在‘头条’上为何常常会看到某名校博士假离婚骗妻净身出户,某学校教师性侵女学生,某校博导欺压学生,学生不堪受辱跳楼自杀,某学校老师不堪重压向学生下跪这些所谓的‘热点新闻’。同为读书人,我心里是难过的。尽管这些‘丑闻’并非我之罪过。但我亦深深悲哀!亦满心羞愧!
我不明白,媒体常常曝光这样的‘知识分子’是想说明什么?常言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每每这样的‘丑事’一出,几秒钟就会被吵作地铺天盖地。然而,真正在为国家为民族‘鞠躬尽瘁’堪称‘中国力量’的读书人,媒体又报道过几位?或许还不如一个明星的‘离婚争财产’更有吸引力。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错了总归是错了。这些人的书确实白读了!之所以说要白读了,倒不是因为他们担心‘丑事’传千里,而是因为他们这‘丑事’让别人羡慕嫉妒恨的‘饭碗’被砸碎了,他们要泯然众人矣了。
写至这里,我心中仍有许多话语如暗流涌动,但又实在沉重地无法抒写下去。但有一点,将来的日子里,这条‘巨流河’会时时提醒我记住:一个人一生读不读书,读多少书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在读书前先想清楚为什么读书。
作为一个平凡人,我只希望我们的国家,即使身处和平年代,也能有越来越多像齐邦瑗先生那样的真正的精神独立的知识分子出现。
在此,致敬那个时代,致敬那段烽火岁月中每一个有良心的读书人,致敬那段独一无二的热血年华。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巨流河,只是生在哪个时代谁都无法选择,历史的车轮不分昼夜滚滚向前,我们能做的唯有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