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诗
【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这首诗也题作《偶成》。即使是偶然所作,“劝学”主旨却一定是学者朱熹早就想对年青人说的了。
劝是规劝,也是勉励,也是希望。
宋人常在诗中说理,或义理,或哲理,然而诗并不枯燥,因为诗人不单一讲理,而是寓道理于鲜明的形象之中,使诗既散发美感,又富于理趣,耐人寻味。
朱熹作为一代大儒,经常登坛讲学,差不多总在向学生们说理,他是个说理的高手,也是个作说理诗的高手。
这首诗不止生动形象地说了理,而且还因为鲜明的形象更帮助了对理的阐发和理解。
第一句就是议论讲理。作者以过来人的经历谈感受,以长者的口吻谆谆教诲,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还没觉怎样呢,青鬓少年就白发苍苍了。然而学问却难以成就。盖学问之海,茫茫无涯,向学之路,其实辛苦极多而斩获实难。
如此自然引出第二句,人生不能虚度,要珍惜时光。珍惜到什么程度呢?一寸光阴不可轻。时间太宝贵了,一点点时间都不能轻易放过,不能放纵自己浪费丝毫时间。否则,时间流水一样飞速逝去,年岁老大,学问不成,糊涂地度过了一生,就辜负了生命。
两句诗,意思已经说足了。下面还怎样接续呢?
诗人由理忽转为景物描绘。
池塘春草出自谢灵运诗《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意思是季节变化了景物,美好的春天来了。
“未觉池塘春草梦”。还没有从美好春天的美梦中醒来,还陶醉在春色里。
“阶前梧叶已秋声”。台阶前已遍落梧桐枯叶,秋声萧萧了。
从“未觉”到“已”,只是眨眼间的事情,这样将春景与秋景对比在一起,春的明丽鲜嫩与秋的枯败萧瑟对比在一起,鲜明而强烈地表现出时光的无情,岁月的易变,从而愈加突出了诗的主旨——一寸光阴不可轻,要努力向学。
如果年青人读前二句还没被理说服,读到后二句,也必然被鲜明对照的画面震撼,因之受到启发和触动。而诗也就达到了劝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