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龙节”是壮族的重要节日,一般在农历三月举行,分“头龙”“二龙”“三龙”,也就是三月的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属龙的日子,不同壮族村寨过不同日期的祭龙节。我们这地方一般过头龙。就祭龙仪式而言,它是一种宗教性的祭祀活动,早在先民时期 ,龙是壮族的图腾崇拜。壮族人民认为龙能保佑人们吉祥平安、幸福昌盛 ,所以祭龙活动是壮族最神圣的宗教祭祀活动。
龙是村民心目中的保护神,是人们最不可触犯的神灵。“祭龙节”也写作“祭竜节”,目的是保护森林,因为森林贮藏着水,水孕育生命,造就人们的幸福生活。祭龙其实就是祈雨。对于农耕社会的民族来说,水是至关重要的。壮家人世世代代生活在青山绿水间,这不正好印证了“上善若水”的文化精髓吗?
祭龙这一天,村里的成年男子都要到龙山上参加祭祀活动。杀猪宰羊,吃肉喝酒,好不热闹。人们吃饱喝足,还要做一件事,即分肉仪式。就是把没下锅的生肉,按村里的住户家数,均匀地分成小堆,一堆堆排列在垫着树叶的地面上。然后村长按名单请客,念到名字的住户就按肉堆的先后顺序拿走一堆。人们不挑肥不捡瘦,轮到哪堆拿哪堆,从始至终,秩序井然,毫不混乱。可见,人心的纯朴,也体现出村民对权威的尊重和敬畏。是啊,人不仅要有信仰,而且对万物要有敬畏之心。
祭龙节上,祭品很多,最有特色的就是祭龙粑粑。祭龙粑有黄、黑、白、绿等多种颜色。采用黄姜、面蒿、狗屁滕(一种攀藤植物,闻起来很臭,但做成粑粑却丝毫没有臭味)、慈菇等多种植物的叶、根及汁水等跟糯米面配制而成。
祭龙时节,勤劳的壮家妇女把早就准备好的各种植物,精心地洗净,把植物的根叶捣细,有的要榨出汁水,糯米磨成面粉,然后把糯米粉和细碎的根叶、汁水充分混合,搅拌均匀,放在大盆里待用。
把火烧得旺旺的,火上支放一口宽宽大大的平底锅。待大锅烧得滚烫,在锅里放进香油。把和好的糯米粉捏成拳头大小模样,放到平底锅里,然后用拳头曲起的指节背,轻轻敲打面团,让面团均匀向四下里扩大,再用一把圆勺向四周碾平铺展,尽量使面团又薄又圆。这是技术活,用力不均匀,煎出来的粑粑就厚薄不均,形状不圆。
而且火候也很讲究,等到锅里发出“滋滋~滋滋”声,用平铲轻轻从粑粑底部铲起,慢慢翻过身来,待“滋滋~滋滋”声渐渐消失,粑粑透出油亮亮的光彩,香味扑鼻而来的时候,再翻一次身,酥软香甜、口感细腻的祭龙粑粑就出锅了。
对小孩子来说,最有趣的莫过于染花鸡蛋了。要在鸡蛋上画出各种花样,煮鸡蛋的时候得放一种植物叶子,不知道那叶子叫什么名?形状大小有点像桑树叶。放叶子煮鸡蛋,可以防止鸡蛋煮裂,但更重要的是这种叶子煮出来的鸡蛋壳是黄色的。我们小时候染鸡蛋用的是品红,只有红色和绿色,红色和绿色的品红染在黄底的鸡蛋上,显得特别耀眼。现在的小孩用十二色的水彩笔,可以把鸡蛋画得色彩斑斓的。孩子们精心画好鸡蛋,用一个线结成的兜网住鸡蛋,一串一串挂在脖子上,在街上跑着喊着唱着,见人就说:“碰鸡蛋了,看谁的更牢固?”于是,相遇的一群孩子,各自从兜里拿出一个鸡蛋,摆好架势,一副大敌当前的派头。各种碰鸡蛋的战斗就拉响了,碰鸡蛋的过程里,不管用什么手段,耍什么花招,都只是娱乐而已,不能生气,不能发火,意为“和气生财”。
碰鸡蛋不仅是孩子的游戏,也是青年男女约会,谈情说爱的好媒介。姑娘小伙看到意中人,就相互碰鸡蛋,借此就羞羞涩涩地交谈开来,情投意合的,就渐渐没入人迹罕至之处,享受二人世界去了。
诱人的花糯米饭,不要说味道怎么样,单看这色泽就让人垂涎欲滴。制作花米饭的颜料也是纯自然的,是用不同的植物在开水里煮出汁水浸染而成。杨咪咪花煮出的汁水是黄色的,还有紫色,黑色,红色等都是不同的植物煮出来的汁水。把糯米泡在在煮好的汁水里,要泡一夜,待到第二天,把水控干,泡好的糯米放到甑子里蒸煮,半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出锅了。很多人不敢吃糯食,是担心糯食不容易消化,而壮家人的花糯米饭,大可以放心食用,因为各种植物汁水,不仅使食物色泽鲜艳,而且取到到健胃消食的作用。听到这里,是不是有大快朵颐的冲动了?嘻嘻……
三月三长街宴,壮观吧?百来张桌子一字排开,美味佳肴,是壮乡人民为远方的客人准备的晚餐。壮族人民好客,逢年过节,总是把宴席办得丰盛无比。他们始终相信人脉就是财富的言论,只有人们其乐融融,社会才会和谐进步,才能国泰民安。
等客人都到齐了,大家就围坐在桌子旁。这时有威望的长者就寒暄几句,向客人问好祝福,然后宣布开饭。于是,整条街就沸腾起来,聊天交友的,洽谈业务的,觥筹交错的,猜拳行令的,好一派热闹的景象。
三月三,是壮族最热闹的一个节日,人们穿上民族盛装,载歌载舞,大闹三天三夜。这样的节日,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在壮族村寨里延续并传承着。这不仅是壮族同胞的节日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后人不但要继承,而且要把她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