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教育孩子?看看梁启超的家教,你会受益匪浅
梁启超是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他是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戊戌维新运动的领袖之一,曾在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执教。因其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
梁启超出生于广东新会的一个半耕半读家庭,父亲梁宝瑛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梁启超天资聪慧,4岁便开始学习四书五经,9岁就能写出上千字的八股文章,12岁中了秀才,16岁又中举人。这些过人的成绩和父亲梁宝瑛对他的教育是息息相关的。
在梁启超10岁的时候,有一次随父亲到朋友家做客,当他看见院子里开满了美丽的杏花时,便偷偷地折下了一枝,藏在宽松的袖筒内。不巧他的举动被父亲发现了,父亲虽然很生气,但是碍于当时人多,考虑到要顾及小启超的面子,所以什么也没说。
到了吃饭的时候,等到客人们都坐下了,小启超最后才被安排,刚要坐下之时,便听父亲说道:“你自小喜欢卖弄文才,在座的各位先生也都想看看你的墨水究竟多深。待我出一上联,你若对得好,得到先生们的认可,尚可坐下吃饭;如果不尽如人意,那你便站着吃吧。”各位客人也都表示同意。小启超自信满满,立即就答应下来。父亲思考了一会儿,说道:“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小启超这才反应过来,父亲这般做法原来是因为看见自己折杏花,借用这副上联来批评他,让他知错。他想了想,愧疚地答道:“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对联一出,各位先生都拍手称赞。
父亲从下联中明白了启超的悔改之心,又见大家对儿子大加赞赏,就原谅了他的这种不体面的行为。父亲的做法,让梁启超在保留面子的同时也得到了教诲,这让他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从此更加自律了。
父亲的做法使得梁启超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行为,在改正自我方面有了新的高度。在父亲的影响下,梁启超也特别注重对自己子女的教育。
梁启超一共有9个子女,可谓是人人成才,各有所长。他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默默地为国奉献。尤其值得称道的是,9个子女中竟有3个儿子成为中科院院士。这在中国的家族史上也是不多见的。梁家子女们有如此成就,除了他们的天赋异禀和自强努力外,和他们的家教是密不可分的。
梁启超经常教孩子们习字学习知识,给孩子们讲历史故事,不断教育他们要爱国,要懂得奉献。他的7个子女曾留学美国,但学成之后都回国报效祖国,让人倍感敬佩。梁启超还曾专门为孩子们请来国学老师,让他们学习更深刻的史学文化。爱国主义深深地刻在了子女们的心里。
梁启超还要求孩子们,在做学问的时候要讲究方法,要精而广。他还建议他们,要适当学习些娱乐的学问,让生活富有趣味。
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梁其超经常教育子女,做人要艰苦朴素。他还告诫他们,不要因为环境的艰苦或是安逸而失去斗志。在父亲的我教导下,每个子女都没有因为好转的经济状况而停止奋斗,而是更加发愤图强,为国家作出大的贡献。
西南民族大学教授,著名的历史学家袁定基总结了梁启超家教的五大特点:
第一,让孩子自己做主。对于子女们的个性和意愿,梁启超是十分尊重的。他用心掌握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在和平商量的前提下设想每个孩子的发展方向。
第二,不改寒士家风。在民国初年之时,梁家已经开始步入上层社会,但梁启超坚持让子女们坚守“寒士门风”,希望子女养成不以物喜、好学上进的良好习惯。
第三,蕴学问于趣味之中。梁启超在教育子女学习的时候,特别注重趣味教育,积极引导孩子们的兴趣与渴望,培养他们向多方面发展的才能。
第四,指导孩子们学习的方法。教导他们怎样更好地做学问。
第五,重视培养实践能力。
正是由于梁启超科学独到的家庭教育方法,使他在对子女的教育培养方面能够大获成功。他的子女们个个意志坚强,品德高尚,极富爱国精神。子女们在学有所长的同时又多才多艺,真正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他的每一个正确的教育都让子女们在人生的高度上更上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