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
基因决定我们是否遗传一种独特的特征,但环境决定基因是否能制造出某种具有“反应倾向”的蛋白质。基因控制着大脑的化学反应,但需要依赖环境来激活。
当遇到一种紧张状况时,我们的反应是建立在先天遗传、 后天经历以及当时特定情况的基础上。生活经历的不同造就了个体的独特性,面对一样的危险环境,不同的人与不同的恐惧反应程度。
童年喜爱光明,不喜欢黑夜。小时候在农村,夜里停电,黑色便从村后的树林漫过村庄,钻入房屋,爬上床,躲进孩子的被窝,那便是童年的恐惧,这种恐惧情绪,像缠住人类的绳网,愈挣扎愈紧。长大后发现更喜欢黑夜中的自己,回家的次数少了,但每次都期待停电。因为明白黑色并不不恐惧,是恐惧的人赋予了它恐惧的意义。
莫言曾提到在他的童年岁月的经历:
每到夜晚,村子里便一片漆黑,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为了度过漫漫长夜,老人们便给孩子们讲述妖精和鬼怪的故事。
在这些故事中,似乎所有的植物和动物,都有变化成人或者具有控制人的意志的能力。老人们说得煞有介事,我们也就信以为真。这些故事既让我们感到恐惧,又让我们感到兴奋。越听越怕,越怕越想听。
我如此地怕鬼,怕怪,但从来没遇到过鬼怪,也没有任何鬼怪对我造成过伤害。青少年时期对鬼怪的恐惧里,其实还暗含着几分期待。
死亡
如果每一次有用的细微的变异都能够保留下来,那我把 这个原则称为“自然选择”。
——查尔斯·达尔文 (英国自然科学家,1809-1882 年)
研究表明,如果有人预感健康状态不佳,通常正如所愿。负面预期将会影响我们的身体状况,长此以往,这些症状便会危害我们的健康。
一项调查还显示,如果使用阿司匹林的人被告知该药对肠胃有副作用,较其他一些对此一无所知的 使用者相比,对副作用有明显感受的人大约是后者的 3 倍。 其他调查还显示,担心药物有负作用的人,更容易感受到负面药效。所以,一个人的观念产生了生物学上的结果——或好或坏的结果。如果一个人认为正在食用的事物会导致肥胖,那么结果便会真的滋养肥胖
这个时候理性的人要比盲目服从医生的人,就不占优势。
21世纪在对抗了饥荒和疾病之后,对抗衰老与死亡将是这场战役的延续,对于现代人来说,死亡不再神秘,而是一个我们应该解决的技术问题。比如心脏不跳,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氧气到达心肌。癌细胞扩散,是突变的基因改写了指令。只要是技术问题,就会有技术上的解决方案,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思想家公开表示,现代科学的任务就是战胜死亡、赋予人类永恒的青春。
恐惧滋养恐惧
我们有很多很多的恐惧,但主要可以分为这两种基本的恐惧:
1.害怕无法生存;
2.害怕得不到爱。
其他所有的恐惧都出于这两者。当我们更深入的观察我们的恐惧和行为时,会发现大部分的生活都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受到这两种恐惧的影响。
我们的文化没有教导我们如何妥善得去面对恐惧,相反,我们被教导要去否定它,克服它,努力呈现出一个强大的形象,让他人和自己相信自己是没有恐惧的,甚至为自己的恐惧感到羞愧。
古典在《拆掉思维里的墙》的一书中是这样描述的:
恐惧就是这样一个懦夫,当你触及它的底线,接受事情最坏的结果,然后开始准备和它大干一场的时候,它早就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
致力于恐惧症治疗的临床心理学家苏马·昌德(Suma Chand):
越是喂养它,它就会长得越强壮。恐惧会困住人们。恐惧将你装进一个盒子里。你的世界会变得越来越小。过一阵子,你就会开始回避这种让你不舒服的恐惧感本身,而不是那件原先让你恐惧的事情。
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是一种豁达的人生姿态,拥有它的人懂得珍爱,珍惜每一寸光阴,不为未来担忧,也不为过去牵绊,用时间陪伴自己和爱的人。
转化恐惧的第一步,首先要辨识出内在的恐惧;其次承认它的存在,最后表达,或者说再度经历。复原过往创伤经历,深入挖掘自恐惧背后的原因,是生存还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