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成长环境】
我是一名70后,在北方的一个煤矿小城镇长大,父亲是煤矿工人,母亲是一名教师,我是独生子。在我出生的年代,刚刚开始要执行中国的“特色”政策—人口计划生育,和我一般大孩子的家庭,多数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而且很多都是父亲上班,母亲操持家务的家庭结构。在那个年代,物质比较匮乏,大米、白面、油、肉、蛋等副食品都要凭票购买,那时的家庭收入是很低的,每月工资10几元钱,要养活一大家子人。像我这种家庭在我们矿山来讲算是比较富裕的。孩子多的家庭大都以粗粮为主,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点肉和细粮,我们家基本都是吃大米和白面,赶上周末还是能吃顿肉或包顿饺子啥的,邻里对我们家的生活都是投来了羡慕的目光,而我却对别人家的热热闹闹的家庭氛围所着迷。
大概到小学三年级,也就是9岁左右,我不在母亲的学校上学了,母亲无法在放学以后照顾我了,爸爸三班倒(分早班、下午班和夜班),所以在我放学自己回到家,经常会有家里没有人的时候,因此像我这种双职工家庭的独生子女,脖子上挂钥匙是一种标配。可我从小就不喜欢一个人在家里呆着,是要有可能就会跑到别人家去玩,用妈妈长讲的一句话“你一天长到别人家了”。当妈妈下班回家做好饭以后,还要到邻居家挨家去找我,找到了还好,最多挨几句说,就跟着回家吃饭了。可往往很多时候找不到我,而我自己也没有时间观念,一直玩到外面天黑的看不到人了,才饿着肚皮回家。妈妈或者爸爸既心疼又生气,唠叨着骂我几句,甚至气级了也会打我几下。在我的印象里,我对别人家的向往或者和伙伴在外面玩的这种渴望,丝毫没有因为父母的管教而减少,反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与日俱增。
记得我第一次跑到一个同学家过夜是小学五年级,同学的爸爸、妈妈去外地了,他一个人看家。周末我们几个同学放学就去他家玩。他给我们闷了一锅米饭,家里没有菜(也不会做什么菜),只有剩了不知道多久的一碗辣椒油,他往里面放点盐,我们米饭配辣椒油吃了起来,吃得甭提有多香了,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玩着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外面已经很黑了,我的这个同学说:“要不你们别回去了,住我家陪我吧。”当时有几个同学不敢,也怕家里人担心,乖乖的回家了。我这个时候基本想都没怎么想,就答应了,当时留下来的还有另外一个同学。在那个年代,没有电话,当然也不敢回家去告诉家里人再回来(因为那是不可能答应的),很可能还会挨顿骂。当我留在同学家过夜,我也很清楚后果,父母一定会急得够呛,晚上到处找我又找不到。心里虽然也很担心和胆怯,但在别人家玩、甚至过夜这种新鲜刺激的感觉远远大于对后果的担心和恐惧,甚至在决定的那一刻都没怎么做心理斗争。第二天一大早回来的时候,父母刚刚起床,看着她们熬红的眼睛和一脸愤怒的表情,我知道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了。爸爸冲我吼叫,妈妈在旁边也在责骂,我是那种就算父母怎么吓唬我、打我都不会把事情原原本本讲出来的孩子,更别说是认错了。只说了句“去同学家玩了。”至于父母问的“哪个同学?”,“家在哪里?”,“为什么住在别人家?”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我是不会开口的,而且永远烂在肚子里,也不会对父母讲,这就是我儿时的性格。后来爸爸气得几次抬起巴掌要打我,多数都是手在空中运了好大的气,恨不得一巴掌能把我拍扁,但最终还是没有落下来。爸爸教训我的方式多数时候都是这种架势,巴掌能够落到我身上的时候倒是很少。而妈妈却有时候越说越气,拳头、巴掌、撇子会招呼到我的前胸、后背、脖颈、甚至脸上。但那一次我记得很清楚,虽然骂得很凶,却是没有挨打,最后还以喜剧告终。因为爸爸为我买的,我们家从小养大的鹌鹑,在爸爸下二班(半夜回来)的时候,发现窝里有一个蛋,这是我们家养的鹌鹑下的第一只蛋。我想爸爸是心里有急于想告诉我的惊喜,而让我逃过一劫吧。
从那以后,直到初中毕业,中间有好几次没有告诉他们,私自在同学过夜。到了高中,我经常和同学一起学习,晚上经常住到别人家里,他们也就渐渐习惯了。但我是一个比较本分、内向的孩子,从来不给家惹事,纯粹是因为特别的贪玩,而且对家里的环境厌恶到了极致。在家里是一刻都不想待,一有机会就去外面或别人家去玩,我想原生家庭对我儿时的心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