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与做,不是一个选择题。长时间来看,思考离不开行动,行动也离不开思考;短时间内,有两种情况下思考和行动会分离,第一是习惯,第二是纠结。
行为处于习惯当中时,思考是多余的;人在举棋不定,左右为难时,也是没有行动的,却感觉没闲着。所以,当人们处于间歇性的纠结和习惯交替时,都是看似行动,或者看似思考,实际上是一种辛苦的,也是低效的。
那么,是不是说,一边行动一边思考就是最好的状态呢?不是的。
举个例子,比如学习开车,什么时候最危险?不是停车的时候,也不是思考的时候,而是行驶过程中还在思考如何开车的时候。
这么一说,想和做到底什么关系?
首先,我们要相信这是复杂的关系,不要匆忙得出简单的结论;同时也不能复杂化,导致最后没有结论。
题目是如何在想和做两者之间,选择一个更重要的,但是选择并不是目的,目的是弄清楚选择的目的。
行动前的思考,决定了行动的效果,而行动的结果又注定带来思考的升级:固化或异化,即成功带来固化,失败带来异化。
当行动不利,人们被迫思考:“为什么”?这是吃一堑长一智的思考模式,也是低效模式。当人们成功,人们开始固化行为和结果之间的逻辑,慢慢退出思考,形成行为习惯。这是成功如何“阉割”思考的过程。
思考有三个层面:现象层面,结构层面和规律层面。不同层面的思考,带来的行为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石头与石头的差别在于:一,看哪一块更加闪亮;二,看碳原子的排列结构;三,看石头在谁的手上,在什么场合,在什么时期。
这三种看法,哪一种最执着?我知道最不执着的是第三种。持有第三层思考方式的人,做事的状态与前面两种截然不同。第三种思考不是前面两种的叠加,而是升维,因为第三者思考直接带来预判。
努力能够赚钱,好学历带来一份好工作,专业强则成功机会大,这些都是基于现象的思考结果。基于这种思考,人们会努力,会考个好学校,会提升专业,都没错,但是收效不大。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本质都是为了钱,都是为了资源的争夺。这是基于权力结构的思考。基于这种思考,人们变得世故,喜欢津津乐道,甚至臆想出阴谋论。这种思考,反而会伤害行动力。这也是人们为什么讨厌那些夸夸其谈的人。
刨去时间因素,经验里还剩下什么?你平时拿什么管理?除了业绩,销售管理水平体现在哪儿?如果业绩翻番,业绩结构会发生什么变化?客户的数量与结构又会发生哪些调整?这是预见为核心的思考,带来的行动自然又有不同。
根据以上的论述,思考和行动,哪一个更重要?一定是思考对不对?不对。
行动也有三个层次:一,本能行为;二,战术行为;三,战略行为。
基于本能的行为,如果带不来成功,人们会觉得委屈,会辩解,也会改变,即用亲身试错带来成长,太慢了。这个阶段,失败总比成功强,因为成功会加强本能,结果可能是遭遇不可逆转的失败。
基于战术的行动,是孤立的行动,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强化了单一的因果。比如开科室会,比如辅导,比如填写CRM报表,比如定期汇报,日常拜访等等。完成了,那又怎么样?基于战术的行动,弱化了思考,甚至扼杀了好奇和想象力。
战略行动基于战略,什么是战略?战略强调的是意图。比如拜访的意图是发现使用资源的机会,是给客户收藏自己联系办法的理由,是给对方主动联系自己的场景,那么客户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主动要你的联系办法?多少客户会主动找你?主动找你的人是不是重要客户?
那么通过上述行动的层级,你又会得出什么结论?
最后,还是要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即想与做,哪一个重要?
此刻,思考和行动,你觉得哪个更重要呢?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行为或思考的主体,即“你”。你更重要。失去了“你”这个主体,思考或行动一无是处。相反,思考也好,行为也好,都是改变“你”的路径。
自我改变,重塑思维,是每一个人生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