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然>>——[美]凯文·凯利
作者序
(一)1965年,父亲带我去了新泽西州的大西洋城参观一个计算机展会。父亲对那些房间大小的机器感到超级兴奋。这些机器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在一排排的折叠纸上打印数字。我在科幻小说中读到了很多关于计算机的描写,这些展会上的东西都不是“真正”的计算机。1981年,我得到了一台Apple II型计算机,它并没有给我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几个月后,当我把电话线插进AppleII的调制解调器时,我的看法完全改变了。我能感觉到我的生活逐渐进入到了另一个层次。
(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当计算机接入电话线并与之融合为强壮的混合系统,计算的深远后果才真正展开。以“通信与计算之间的技术融合”为根基的社会经济经历了跌宕起伏,也见证了这个时代中英雄的兴衰更迭。过去三十年所发生的一切都被一些大势所主导,这些影响广泛的历史趋势至关重要,因为孕育它们的基础环境仍在活跃和发展。这也强烈地预示着,这些趋势将会在未来数十年中持续增长。我们还看不到任何阻止或削弱它们的力量。在本书中,我将会对十二种必然的科技力量加以阐述,而它们将会塑造未来的三十年。
(三)科技在本质上有所偏好,使得它朝往某种特定方向。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前提下,决定科技发展动态的物理和数学原理会亲睐某些特定的行为。这些偏好仅存在于塑造科技大轮廓的合力中,并不会主宰那些具体而微的实例。
我在本书中所谈及的数字领域中的必然是一种动能,是正在进行中的科技变迁的动能。过去三十年里塑造数字科技的强劲浪潮还会在未来三十年中继续扩张、加强。
我对必然的自信建立在科技发展的深层根基之上。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板块下是缓慢的流层。数字世界的根基被锚定在物理规律和比特、信息与网络的特性之中。无论是什么地域、公司,无论是哪种政体,这些比特和网络的基本成分都会一次次孕育出相似的结果。在本书中,我会尽力揭示出这些科技的根基,因为它们会展示出未来三十年中的持久趋势。
(四)这些转变并不全受欢迎。当我们面对数字领域中极力向前的新科技时,第一反应可能是退回原位。睁大眼睛,以一种警醒的态度来拥抱新科技要有效得多。我在本书中的意图是揭示数字变化的根基所在,一旦洞察,便可以因势利导。我们需要依据这些科技的特性来“教化”、“驯服”它们,我们必须要深度参与,亲身体验,谨慎接受。唯有如此,这些科技才不会弃我们而去。
(五)变化是必然的,一切都是可变的,一切都在变化当中。今天,我们生活中每一项显著变化的核心都是某种科技。科技是人类的催化剂。因为科技,我们制造的所有东西都处在“形成”的过程中。
不断变化不仅仅意味着“事物会变得不一样”,它也意味着流程——变化之引擎——比产品更重要。在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流程完胜产品。永无休止的变化是一切人造之物的命运,我们正从一个静态的名词世界前往一个流动的动词世界,产品将会变成服务和流程。而在无形的数字领域中,没有任何静态的东西,也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所有一切,都在成为其他。
(六)这无情的变迁之上是现代的分崩离析。我见证过无数科技力量的爆发,并从中归纳出了十二个动词。这十二个持续动作中,每一个都是一种正在发生的趋势,并将持续至少三十年。我把这些元趋势称为“必然”,因为它们根植于科技的本质,而非社会的本质。
特定的技术流程会倾向与特定的产出,我们只有“倾听”科技所偏好的方向,并使我们的期待、管理和产品服从于这些科技所内在的基本趋势,才能从科技中获得最大利益。当我们对科技的利用贴近于科技所偏好的轨迹时,我们才会在管理复杂性、优化利益和减少科技带来的伤害方面更加得心应手。本书的目的便是将这些科技中的最新趋势整理归纳,并将它们的轨迹呈现出来。
这些有机的动词代表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都会呈现在我们文化中的一系列元变化。这些元变化已经在当今世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描画,未来三十年中产品和服务的总趋势已清晰可见。新兴技术正在席卷全球,这股迅猛的大潮会潜移默化且持续坚定地改变我们的文化。
(七)下述力量将会得到凸显:形成、知化、流动、屏读、使用、共享、过滤、重混、互动、追踪、提问以及开始。
虽然我对每个动词的论述独立成章,但这些动词并非独自运作。相反,它们是高度叠加的力量,彼此依存,相互促进,构成一个运动的域。
这些力量并非命运,而是轨迹。它们提供的并不是我们将去往何方的预测。它们只是告诉我们,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会向哪些方向前行,必然而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