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微博上流行一张搞笑的图片,名为:人类第一张自拍。那张图片,正出自于电影《疯狂原始人》。
影片有三个主要人物:向往外界却处处受阻的女孩小伊,观念保守且安于现状的爸爸瓜哥,喜欢创新且勇于尝试的男孩盖。爸爸瓜哥严格遵守祖上流传下来的规矩,比如:天黑一定要进洞穴。小伊则讨厌黑暗的洞穴,她喜欢落日余晖,喜欢去外面看看······这一切,都是瓜哥禁止去做的。有一天,小伊认识了盖,盖给小伊的家庭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瓜哥是一个好爸爸。他爱小伊,最初以阻止小伊外出冒险的方式去爱,后来以陪伴小伊追求梦想的方式去爱。他的爱没变,只是方式变了,变成了一种女儿喜欢的方式。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努力学习,和女儿一起改变,一起追求,他以实际行动来让大家刮目相看。最后,瓜哥用传统的蛮力方式救了大家,也想出了一个办法救了自己。
“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这句话是不是很熟悉?多少家长把这句话挂嘴边,以爱的名义干涉孩子做这个,禁止孩子做那个。这样的家长有一个共同特点:懒。他们懒得去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懒得去跟孩子好好沟通,懒得去陪孩子做孩子想做的事,懒得去引导孩子该做什么……所以他们摆出家长权威,直接命令孩子服从安排,并披上“为孩子好”的外衣,来掩饰自己在教育孩子上的不作为。
我想起大禹治水的故事。禹的父亲鲧采取“水来土挡”的策略治水,结果失败了。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最终完成了治水大业。大禹治水的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堵不如疏。
教育孩子亦如此,与其阻止孩子,不如引导孩子。影片中,瓜哥禁止小伊做这个、做那个,引起了小伊的逆反心理,而当瓜哥不再固执,和小伊一起改变后,重新赢得了小伊的爱与尊重。
如何引导孩子?我认为下面三种方法值得一试。
方法一,给孩子提供“替代品”。带孩子时有过这样的体验:如果小宝宝正在专心玩物品A,大人直接把物品A抢走,小宝宝会大哭大闹。如果另外给小宝宝物品B,小宝宝就会放下物品A,转而玩新吸引他的物品B。可见,要阻止孩子做某事的同时,还要引导孩子做别的事情,避免孩子无事可做,只能再做原来的事。要注意的是,两件事要有一定的共同点。例如,不想让孩子看电视,可以引导孩子玩玩具,两者的共同点是都有趣味性。
方法二,给孩子提供多种选择,这可以说是方式一的升级版。例如,大人不希望孩子喝可乐,于是给孩子牛奶或果汁作为“替代品”。怎么让孩子接受“替代品”呢?大人与其问“你要不要喝牛奶(果汁)”,不如问“你想喝牛奶还是想喝果汁”。在选择面前,孩子往往会选一个自己相对喜欢的,这样就落入了家长设置的“小圈套”。不过,给孩子的选项不能多,最好二选一,以免孩子选择困难。
方法三,多提出正面要求,少说“不要”“不能”“不可以”等词语。例如,大人希望孩子能安静地坐一会,这时候说“你不要到处跑”,不如说“你在这里好好坐着”。前一种说法,孩子会忽略“不要”这两个字,反而“到处跑”得到强化。后一种说法,孩子则清楚地知道自己该“坐着”。
不管使用哪种方法,最主要的还是要有心,像瓜哥那样愿意和孩子一起学习,做一个用心的家长。
我会成为瓜哥那样的家长吗?我想,我仍需努力,而我,也在努力中。
(2016-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