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又是端午节了,感觉什么感觉也没有,感觉什么感觉也沒有的时候突然特別悲伤,为什么就什么感觉都没了呢!
又想起关于端午节的遥远记忆来。
小时候,端午的前一天下午我们激动得了不得!
端午节,村里要垒"高高山"的。所谓"高高山",就是用柴草树木等堆一座三、四丈高的草木堆,在端午这天凌晨五六点点燃,全村人围观,火光冲天,很壮观的。
农村五月很忙,我们放完学要忙着饮驴,给猪和食,揽柴什么的。干着活心里却急急的,心不在焉。有这样的情景:村里大孩子来找父亲,说要收黍黍杆,玉米杆。父亲就将大孩子领到麦场里,抽一两捆,板个脸,说,够不?大孩子们说,大爸,每家三捆,多我们也不收。然后父亲又抽一捆。大孩子就一本正经抱起玉米杆黍黍杆走了。我想为什么他们下午这么闲,有时间收柴草,为点"高高山"的事做奉献,我就不能。我为不能为垒"高高山"的事出力而遗憾。每年垒"高高山"的事都是村里大些的孩子组织的,我总被父亲扣住干活。
晚饭后村庄里动静很大,孩子都在拉柴草树梢,他们一个一个拖着长长的树梢、树股子从村巷里拖曳而过,满村庄是砍树咣咣的声音和拖树股子唰唰唰唰的声音。
吃完饭等我们到村口看"高高山"时,"高高山"总快垒好了。好大好大!好高好高!他们是怎么做到的!那么多的树梢、树股子是怎么一根一股地拖来,然后垒那么高,像一座山,耸入云天!
点"高高山"的地方是村口平滩里。晚饭后全村的大小孩子汇聚在村口。大孩子继续完善他们的杰作,小孩子们三五一团,穿来插去玩各自的游戏。有点堆小火围住打扑克的;有抱腿抖抖式的;有棍子上缠一疙瘩地膜点着,甩着火星追逐打闹的;也有因玩火挨高高山太近被大孩子抓住揍得哇里哇啦嚎叫的。大家玩到半夜才散。大孩子晚上不睡觉要守"高高山"。一次钻进"高高山",发现里头別有洞天。"高高山"下端是玉米杆黍黍杆之类的干柴,支架间有个洞,洞里垫着软绵绵的干麦草,像个温馨小屋,可以睡觉。大孩子们会在"小屋"里过夜,守"高高山",防止时辰末到,哪个坏怂提前点火。
点"高高山"是在凌晨。全村老少早早起来来到村口。
凌晨很凉,风洗过一样,夜空低垂,星斗如玛瑙,高高低低,深深浅浅。大家都聚到"高高山"前,闷闷的,默默的,瞌睡还没睡醒的样子。有人骚动地喊,时间到了!快点!快点! "高高山"就在一些躁动的家伙的呼喊声中点燃了。先是冒烟,然后看见火光,然后火光蓬勃而起,直冲而上,冲散浓烟,熊熊燃烧。一霎时,火光冲天,树梢树股子烧得毕毕剥剥乱响。全村人眨头观看,红红的火光里映着全村男女老少的一张张脸……
为什什要点高高山,村里有种传说:因为人们造孽深重,天神派人到人间收人。点"高高山"会冒浓烟,且端午凌晨人们看完点山回去时折些柳条插在屋檐上,收人的天神路过当地,看见下界杂草丛生,残烟袅绕,一片荒凉景象,会觉得下界无人,便会云驾他处,所以不会"收"村里人。所以,点"高高山"就是为了蒙弊天神,保佑村人平安。
端午节还要到庙里挂"帆",要做凉粉、甜醅吃,要捞油饼下长面,要到山神庙献鸡。
节日总让人激动,因为节日对我们寻常的生活来说是不同寻常的,既然不同寻常,怎能不激动呢?儿时端午节空气中总弥散着一种神秘的气息,这种气息促使孩子四处去探寻,在沟沟巷巷,从这家到那家,在凉粉里、甜醅里,在山神庙袅绕的青烟里……
现在,农村端午不知点不点山了?
不在农村过端午已二十多年,在异乡,依然记得乡村古老的风俗。回忆起来,渺远如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