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正面临着...
想读清单越来越长,已购图书越来越多,但是已读图书却不见增长。
雄心勃勃想一年读完100本书,结果却一年读不完一本书,究竟问题在哪里?
快速阅读究竟是天赋还是方法?
快速阅读到底是囫囵吞枣还是专业阅读?
其实,一周能读至少两到三本书的非专业书评人菲菲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菲菲的已购图书有5500多本,实际读完的却不到1000本,还有那4000多本需要阅读。算来算去,阅读速度怎么也赶不上买书速度,这么下去,有的书大概永远也不会翻开了。到底有没有办法让屯书狂变成阅读狂?幸好,菲菲找到了这本日本专业书评人印南敦史的《快速阅读术》,蛮受启发。下面,菲菲就分享一些其中的技巧,希望也能够给你们一些启示。
一周读完一本书,只需好习惯
对于一个一年都难以读完5本书的人来说,想要让自己能够一周读完一本,并不需要任何技巧,你只需要先培养一个阅读习惯。阅读习惯的培养也仅仅需要一个窍门:每天留出一段只能用来阅读的时间。例如,每天临睡前的半小时,或者早餐后的固定阅读时间,抑或是午休后的固定阅读。
当然,这个听上去很容易的事情,对很多人来说都很不容易:有很多人连早睡、早餐或是午休这类“刚需”都没有办法保证,怎么还可能留出时间读书呢?看来,寻找阅读时间这件事还需要更多的技巧。
记得很多同事都问我,既然我上班坐火车单程都需要1小时,为什么我不开车呢?
我的理由很简单:除了环保这类高大上的理由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每天乘坐火车的来回两小时,是我最宝贵的阅读时间,利用了这个移动的自习室,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实现工作外的自我提升。
比起开车顶多只能听书,乘坐火车或者地铁可以看大量的书。有的人说,开车可以节省一半的时间啊?问题是,当这省下来的一半时间既可以用来读书也可以用来看电视的时候,你还会去读书吗?所以,对于没有阅读习惯的人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给自己一个强迫的读书空间。
从一周一本书到一周七本书
如果你能一周读完一本书,恭喜你,你已经非常优秀了。不过,对于爱书之人,一周一本肯定是不过瘾的
曾经我以为,从一周一本书到一周七本书,需要的是大量的阅读积累,从中获得能一目十行的能力。可惜,在我已经经历了长期阅读积累之后,也无法总做到一目十行。令人欣慰的是,日本职业书评人印南敦史也揭示了这个事实:一目十行不是经验积累,而是技巧。
其实,像印南敦史这样的职业书评人,一天读一两本书,并且写出一到两篇书评,靠的就是速读技巧:他们只认真阅读前言、目录、大标题,来理清一本书的脉络,然后再快速翻阅这些书,通过扫视来发现书中有价值的段落,再仅仅挑重点仔细阅读,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再完成书评。
这种读书态度听上去很不负责,但是,它确实有效,原因在于:任何一个人,无论多么认真的精读完一本书,到最后也只能记得对自己有用或者有触动的那一点点。既然如此,何不就只重点阅读这些正好满足自己需求的内容呢?
其实,速读本身就是一种“极简”,不必痛心自己可能丢失掉一些细节,而只需把最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最精华的内容上。
大家可能会纳闷了,在还没有阅读完全书的时候,怎么知道哪些内容对自己有用呢?作者给出了一个窍门:养成写书评或者读后感的习惯。
攥写书评
这一点菲菲深有体会,因为,当我很想写某一方面的书评并找来这一方面的书来阅读时,我会比平时“偶遇”一本书更有针对性地去读这本书,哪怕是快速翻阅完成,获取重点信息,最终对这本书的印象也会比一般的书籍更加深刻。
阅读前提问
没有写读后感习惯的朋友们,可能很难想象书评这个“窍门”有多么实用。不过,不写书评也没有关系,菲菲认为,还有另一个比写作更简单的方法(最终效果可能没有写作那么好,但也足够了),那就是:阅读前,先提问,根据书名猜测内容,再带着问题用翻阅的方式寻找答案。
速读的小例子
让我们用《番茄工作法》这本畅销书作为例子来解释如何速读。
《番茄工作法》是一本描述提高效率方法的书,这一类书最适合速读。因为读者阅读这类书籍的目的非常明确:了解一种新方法,读完后,能够了解并且执行这种方法,阅读的目的就算达到了。因此只需在阅读前提出以下问题:
1.什么是番茄工作法?
2.番茄工作法的命名从何而来?
3.番茄工作法有什么作用?
4.如何执行番茄工作法?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翻开番茄工作法的目录。
第一章的一个副标题就叫做“为何要用番茄工作法”。读者只需打开这一小节,就会发现,番茄工作法是为解决调和不同复杂工作、更合理的安排时间而诞生的。读书再慢的人,读完这一小节也就是十分钟以内的事情。而读完这一节,我们之前提出的第三个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同时,通过扫视第一章目录,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在这一章通过自己生活经验中的例子来介绍番茄工作法背景。速度者完全无需全文阅读这一章,除非你对作者的经历真的很感兴趣,想寻找共鸣。
第二章的标题是“背景”,瞧,一个标题就已经告诉我们了,它要介绍番茄工作法的来历以及其科学背景(比如大脑机制等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仔细阅读,没有兴趣的,其实也可以跳过本章,因为,它毕竟不会告诉你如何去执行番茄工作法。
第三章标题叫做“方法”,这一章明显是重点,读者抽出半小时到一小时来仔细阅读也不为过。通过仔细阅读这一章,大家会知道哪些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执行番茄工作法,番茄工作法有哪些基本原则等等。读完这一章,我们以上提出的问题都已经解决了。
再一次扫视标题,后面的章节重点介绍了实际运用番茄工作法的例子、其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一些内容,对于初次接触番茄工作法的读者其实是不重要的。我打赌,一个对于番茄工作法没有任何经验的人,读这剩下几个章节完全没有意义。因此,新读者只需要了解这本书中有这些内容,在实际运用中如果遇到问题,再次来参阅就好了。
这不,我们最终只用了1小时时间就已经了解清楚了番茄工作法,并且了解了这本书的大致结构,还详细阅读了执行方法。一个职业书评人,已经可以通过这些内容完成一篇高质量书评了。而普通读者,也可以懂得这个概念并且知道如何进一步执行。
哪些书不能速读
小说
很多人大概认为,小说是可以速读的,而专业书不能。其实,恰恰相反,小说不应当速读。我们这里讨论的是“技巧性速读”,也就是,通过筛选关键信息的阅读方法。小说或者散文,阅读的目的本身就是“体验”和“享受”,而不是信息输送。因此,这种筛选式快速阅读并不适合小说。你如果拥有快速阅读金庸、古龙或者网文的能力,那是因为你已经具有了一目十行的能力,或者说,你太熟悉小说的套路,以至于很多细节无需仔细阅读便可以脑补出来了。
需要读者深入思考
我个人认为,《人类简史》这类图书,因为观点新颖、例证很多,读者在阅读期间,不应当仅仅是接受作者观点,还需要积极思考,甚至在脑海中与作者进行交流和辩论。速读这类书,是非常可惜的。对于这类书,仅接受信息是一种浪费,仔细阅读、思辨才可以让书的价值最大化。很可惜,这类书印南敦史在他的速读术中没有提到。对于职业书评人来说,书评是第一要务,而通过书籍来进行自我对世界认知的升华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需要充分理解细节
最近菲菲在读《爱因斯坦与万物之理:统一路上的人和事》。这本书包含了两大类内容(不过并非独立分隔开,而是融在一块儿的):物理探索史和重要现代物理理论的细节,包括了宇宙对称的数学表达、群论、复数等的专业介绍。这样一本书,再是有一目十行的小说阅读能力,也是无法速读的。对于只对物理发展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详细阅读原书当中的物理史描述,而遇到公式或者专业解释可以跳过。而如果是对于物理和数学细节感兴趣的朋友,同时又对物理史本身有一定了解的读者,则可以详细阅读其理论部分。这样的书,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尤其是高等数学基础,是不可能一目十行读完。而这样一本书本身的乐趣就在于里面那些经典、精妙的公式。同样的,很多其他的专业类或者知识性的书,都是需要精读的。
不必和职业书评人比速读
印南敦史作为职业书评人,拥有比你我更多的阅读时间。同时,职业书评人大多数是为畅销书撰写书评,畅销书又往往信息和观点都很明确,因此,职业书评人利用速读技巧在一小时之内读完这些书完全不奇怪。更何况,职业书评人的书评也是有明确目的的,通常他们是被约稿为一些书作“软文广告”,所以更不必精细到每本书的细节和通过阅读深入思考。
其实,无论在任何行业或是领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是矛盾体。如果既想要广度又想要深度的话,那注定需要双倍的努力。就阅读而言,深度的精读配合广度的速读的配合是必不可少的。单纯的如同职业书评人那样去追求广度和速读,是没有意义的。我可以断定,一个职业书评人,在没有任何专业学科背景的情况下,除了写书评或者其他形式的文章以外,是不可能真正掌握某一种知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