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对脉诊的最大缺漏在于,没有从气的角度,把脉象和脏腑经络气血的升降出入讲清楚(脉是流动的,左右手是有很大区别的),只讲了一个个孤立的脉象和主病,这样同学们学到的知识就是残缺不全的,没法在临床上具体应用。
对于把脉,那个脉啊,真的就应该从气的角度去感应脏腑经络气血的升降出入。
我以前就是简单的寸关尺,上中下三焦,左心肝肾,右肺脾命门。
一个耳朵那么小,上面有200多个穴位,常用的也有七八十个,这就要求一定要有专业培训,不能想当然,想贴哪儿贴哪儿,要知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患者月经提前,要贴内分泌穴,你给她贴到卵巢穴,只会适得其反。患者脸上长斑长痘,这就需要耳穴的面颊区泻血,一定得把血泻出来才能效果好,你只贴上去当然效果有限了。耳尖泻血对于急性疼痛、发烧、高血压以及中风急性期的抢救等病症,都有非常重要的应用。
上面这段话,跟董老师讲的耳穴要求,是一样的。
我记住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另外,大家看董老师,舒老师问诊,大家知道怎么去问诊吗?
对于问诊,一定要记得“十问歌”
十问歌第一条,就是“一问寒热二问汗。”
这个就非常重要。
妇科也好,胃痛也好,这个寒热,这个汗啊,别忘问了……
我们接触病人时,病人的性格,我们要善于去用五行去分析,然后应对。
文章里写到五行人的特点
火行人性格急躁,你要慢慢地和他说话,他急你不急,你要引导让他也慢下来;金行人刻薄,他刻薄你得宽厚,不要锋芒鄙陋,针尖对麦芒,不要和患者顶起来了,要学会以柔克刚;土行人多思多虑,优柔寡断,甚至语无伦次,你得诱导她,让她有条理地陈述病情,你要跟着她的思绪走让她“叨叨不休”的话,一个上午看不了几个患者;水行人阴气较盛,沉默寡言,你得提高嗓门,适当时候得鼓励他,让他把心扉敞开,给他一点阳光(所以说从患者见到医生的那一刻起,这个诊疗其实已经开始了,问诊的过程实际上已经开始在治病了);木行人性格敏感,年轻小伙子易冲动,年轻女性则娇气,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最考验医生的耐力和对患者的驾驭能力。
火行人急躁,金行人刻薄,土行人多思虑,优柔寡断,水行人,沉默寡言,阴气盛,木行人,敏感。
大家记一记
香港医学院校的学生在上临床之际,都要经过一个专门的培训,那就是由老师扮演各种各样的“调皮捣蛋”的言辞犀利的患者,故意刁难你,看你如何来应对,由此提高你的应变能力。
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学一学。
好多中医诊所、医馆甚至包括中医院,一看中医就好像只能是把脉、开方吃中药,一开药还只是汤药,最多加上个针灸推拿理疗,这实际上是把中医的治疗手段大大地局限了。“丸者缓也”,好多补肾的方药,你把它开成汤剂,效果就是不如丸药的效果好;“散着散也”,你把药材打成粉冲服,它治疗肿块、活血散瘀等的疗效就增强了;好多女性由于多次人流等损伤了子宫内膜,冲任虚损,导致月经量少、闭经等,就得服用膏剂,用血肉有情之品,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对于剂型,
我记住了,“丸者,缓也”补肾药就适合丸剂。慢慢的来
“散者散也”对于妇科积块,外伤肿块。从字面,确实散剂
膏剂,血肉有情之品,确实冲任虚损,月经过少适合
这些确实容易理解,但临床要实践。
中医的治疗手段数不胜数。象我在西安的医馆就有耳穴疗法、艾灸、泻血、火针、刮痧、中药外用等传统的二十多种治疗方法,而现在放眼全国,既能把脉开药,同时能结合这么多的治疗手段的医馆,其实是并不多见的。我一直强调,学医行医要尽可能掌握比较多的临床技能,多管齐下,多条腿走路,该出手时就出手,疾病该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如果把这一点做到了,那么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中医治疗急症,都是行之有效和非常值得期待的。
看到这段话,我就想起治未病科,多种治疗手段。
其实,中医确实很多治疗手段
只是现在人很少人用了
都用西医的去了,那样简单,又赚钱。
所以费尽费力的,几千年古人用的方法,没有用起来。
但是很多中医方法就是有效,古人就这么用,只是我们现代人不知道而已。
我们责任重大,大家需要弘扬中医,这需要我们去努力。
分享完了,讲的错误的地方,请老师帮我指正下,学生自觉心血来潮,忍不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