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走茶凉
老鹰/随笔
下午,我与中学的一位英语老师在老家相遇。散步中,听到了一则信息:说曾是某吃香单位的局长,退休回家后因无事可干,日子过得郁闷不爽。
我想,曾经叱咤风云的一把手,一下子闲来无事,确实遇到了烦恼,这是正常现象,也应了中国“人走茶凉”的古话。
为此,这位局长大人也感觉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而没意思了。
据知早年间,茶馆里有个规矩,茶客临时离开,可以把茶壶盖翻过,表示临时出去一下,等回儿还要回来继续喝。那么,店主要照样向壶里加水,致使茶的温度不会凉掉。如果茶客离开了不回来,那茶杯就要收掉,洗净收好恭候新客。人走茶凉的意思就此而出。
再往里了解,这位局长出生于农村,靠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分配到单位捧上了铁饭碗。局长工作兢兢业业,先是一步一步地从科员走上了科长岗位,然后升至副局长局长巅峰。位置的变化,产生了权力的效应。喝茶吃酒,顺应自然。从不习惯到习以为常到上瘾,渐渐地,局长喜欢于被人捧着光环的面具。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局长位置一退,曾经呼朋唤雨的风采也消失了,就像茶杯不见了的职场磁场效应一样,只能在记忆里独自回忆……
局长心里虽然有一万个不甘心,望着曾经忠实粉丝的员工隔影而散,但如今只能捧杯而叹,望茶自饮。
人走茶凉,其实是一种客气的说法,实际上是人一走,茶就没了,连杯子都收掉了。洗净过后,被别人捧在手里了。
面对人走茶凉,现在的不少高官领导都聪明多了,想方设法的去防御这种“无茶可喝、无杯可用”的尴尬局面。有的在晚年期间练书法修身养性;有的利用自己的知识阅历,写文章出书籍做到“退而不休”。我的老师陈华荣曾是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乐清日报总编,如今他退休八年了,概本没有人走茶凉的感觉,反而“人走茶热”。因为,他把自己退休的精力,充分花在了自己耕研多年的国学文化知识中。几年来,他不仅创办了乐清市国学研究会,还经常去全国各地四处传播国学知识,并出版了《国学一分钟》等书籍。如今,不了解他的人,看他那忙碌的身影会感到“分身乏术”。可了解他的人,才深刻地体会到他充实多姿的生活。退而不休,是陈老师对生活的态度。他的晚年注定不是“人走茶凉”,而是一杯人见人爱的“热茶”。
人走茶凉,对习惯于玩弄权力的人来说,会认为是社会现象的一种通病;而对有文化修养的人来说,反而是一首“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歌。
(20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