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卫星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多次反复的提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她明确指出:孩子们因年龄阶段,身心发育程度,生活环境以及家庭背景,还有孩子们的能力差别、认知水平等等这些客观存在的因素,都是导致孩子们虽然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但并不能以同样的速度奔向终点的直接原因。有人快、有人慢、甚至有的孩子会在奔跑的途中摔倒或受伤,也有的孩子可能会重新回到起跑线上,再来一次。
那为什么在低年级的时候,就已经有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了,而到了高年级,有的教师就已经放弃那些没有希望的“落后”学生了呢?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老师没有在脑力劳动方面对学生区别对待,没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陶行知先生所认为的活的教育是活的教师以活的方法培养活的学生的过程。
有一位作家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高明的教育是用五十种方法教育一个学生,低层次的教育是用一种方法教育五十个学生。”
有的孩子理解、思考和记忆都很快,而且记忆牢固;而有的孩子则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接受知识很慢,记忆时间较短,也不牢固。但也可能正是这样的孩子,在未来的学习和智力的发展上,会比那些在一开始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取得更大的成就。
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受周围环境影响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既有优点,也有缺点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发展变化着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不难看出,“因材施教”渗透着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看到事物之间存在具体的差异,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教育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重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把统一要求与特长培养结合起来,充分体现教育对人的完整性建构,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关怀人的生命成长。
正如唐江澎校长所说:“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幸福,造福国家社会。”
因材施教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它不是一般的可供随便选择运用的教育技巧和方法,它对教育行为的影响和作用是根本的、是普遍性的。
实施个性化教育,我觉得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教师教学的个性化。
教师在教学中总是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管理者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
教师在真正的课堂教学中,要看到学生存在的具体差异,采取分类教学、分层指导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要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并且能使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得以展示和发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找到学生的兴趣点。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艺术可以形象而直观地感染学生,带给他们审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和情感的熏陶。
二是学生学习的个性化。
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是让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改变和接受学习方式的变化,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引导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方式。
现代教育的发展日新月异,创新改革层出不穷,但是“因材施教”依然有着它的现实意义。如果我们能把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同因材施教结合起来,必将会更好更高效的发挥其育人的积极作用。
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是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和方法,都是“爱”的教育,因为,爱,才是教育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