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有根的。
小说被起名为《gone with wind》,其实只是对周遭环境表象做了概述。深植于南方人心底的文化认同并没有改变,反而随着战争的洗礼更加深化。
美国南北战争摧毁了南方人绝大部分生存赖以依存的物质基础,家园破碎,亲人死亡流离。北方的战后管制更使得生活环境进一步恶化。单就战后未亡人的所见,所感而言,所有过去的一切都已经不复存在。但,无论人们在战后做着怎样的应对,或是积极生活,重新开始新一轮的财务积累,或是沉迷过去的生活,对新的生活茫然无措。人们的区域文化认同没有丝毫改变。
似乎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命运已经在根子上给他们贴好了标签。他们都属于南方人。强大的区域文化认同使他们或者迫使他们在内心深处做了默认。
纵然是从青年时代就蔑视礼节,憎恨贵族教条,并坚信南方不可能获胜的白船长,还是在战争的败退阶段毅然决然投入到南方军队中,并战至战争结束的那一刻。纵然他恨南方的顽固,但他还是决定了为它战斗,哪怕是让出自己的生命。战后的重建岁月,当所有南方人抱团取暖,他却依旧刻意隐藏自己的参战经历,以此显示自己对老牌贵族礼节的不屑。但是直到Bonnie的出生,他开始意识到,既有的文化圈子是多么可怕,自己的孩子将会因为自己而无法融进南方人小孩子的圈子,他也不可能融进北方人孩子的圈子。至此,白船长开始有意识屈服,想尽一切方法使自己融进南方绅士群。如果说在战争阶段决然参展是出于不知名的情节,那么此时,或可以称为是被动的文化认同了。
当白船长最疼爱的女儿去世,他失去了一半的精神支柱,他计划回到老家。面对女主的苦苦哀求。即使是从女主那里听到了自己以往最想听到的话,女主真正发现她爱着自己。他依旧是平静的回答“我不再年轻了,我要回到故乡去寻找那些美好”。或许故乡的美好就是剩余的那半精神支柱了。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南方的一切已经渗于他的血液,即使他百般憎恨。
从另一角度,最爱的女儿去世后,当女主几乎失去所有一切,在濒临崩溃之余,她也是想到了自己曾经最为讨厌的几位南方夫人。而非她于战后为生意缘故结交的那些北方夫人。她曾经天真的认为,得不到南方夫人的认同无所谓,她们在战后贫穷,但依旧有着让人讨厌的顽固。有新结交的北方夫人朋友就好了,她们有权有势。可是她突然发现,她是和南方夫人们一起经历了战争,她们一起承受了战争带来的苦难,是她们一起在战后的废墟上开始新的重建。而这些北方夫人们根本不懂,也不可能会懂。与她们倾诉,自己的痛苦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只有同南方夫人一起,她们能理解自己的丧子之痛,她们能理解曾经的那些苦痛。
所以说,人都是有根的。从一开始就深深扎入了生命的大地。你无法挪动。或许只有彻底的从原有生活区离开,切断所有与之前的联系,三代后的子嗣或许能免于受到这“根”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