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聊一个最俗气,却也最现实的话题:钱!
王尔德曾说过一句话:
在我年轻的时候,曾以为金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现在我老了,才知道的确如此。
一语道破钱的重要性,而且贯穿一生。
前段时间爆火的《都挺好》中,很多人都被霸气侧漏的“苏明玉”圈粉了。
原因很简单,她的出现,总是能让乱成一团的局面,瞬间变得简单起来。而究其根本,最深层次的原因不过一点:因为她有钱。
有人说,所有能用钱解决的麻烦都不叫麻烦,然而很碰巧的是,我们所遇到的事情,十之七八都可以用钱解决。
就像苏明玉面对苏家接二连三的麻烦:
苏母去世,她花40万买墓地,葬礼一条龙全包。
苏家人卖老宅,她花150万托人偷偷买下;
苏父被骗,她直接拿出6万来安慰;
明成给父亲买房首付钱不够,她二话不说拿出20万;
有细心的网友算了一下,在四十多集的剧情里,光为苏家就花了将近200多万。
还给失业的大哥介绍工作,为被坑的二哥摆平领导,最后陪伴患有老年痴呆的父亲,也不用担心缺钱而无法陪父亲安度晚年。
因为有钱,她才有底气和面对风险的实力。
其实回过头再看《都挺好》,和现实大多数家庭一样,几乎所有的矛盾根源还是在钱,苏母没钱供养子女一再卖房,没钱让明玉继续读书......
因为没钱,就没有底气,更可能丧失生活的勇气。
大哥苏明哲,失业时在家低声下气,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后,一下子就有了底气,对于父亲要买房的事大包大揽;
明成和妻子答应赡养老父亲后,拼命加班赚钱,当收到奖金和得到升职的消息时,也有底气去面对接下来的生活;
就连讨人厌的苏打强也逃不了,明成一家决定收养他,还给他每月补贴的时候,一下子腰杆就挺直了,喝最贵的饮料、一个人小酒小菜,买彩票都大气了不少。
还有这么一幕:
父亲苏大强被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症,也就是老年痴呆症,女儿苏明玉知道后,说了这么一句话:咱明天就去上海,上海不行我们就去北京,再不济我们就去国外看,我给你找最好的医生,用最好的药治病。
很现实,却又真的无可置否,成年人的的底气就是钱给的。
我有个朋友,刚实习的那段时间,一个月工资少得可怜,只有2000,可是,光房租就要1200。
有一次我去找他玩,他请我吃饭,在一个路边摊,聊着聊着,他竟有些哽咽,他说他已经三个月没有买新衣服,没有在饭店吃过一顿饭,点餐app上特价9.9的快餐也舍不得吃,一日三餐,要么是方便面,要么是米饭配拌饭酱和炒青菜。
没钱,所以生活没有质量一说,工作上也不容易。
因为是实习生,领导交代的任务,就算再难,都不敢说拒绝。
因为没钱没底气,所以没脾气。
成年人的底气是钱给的,没钱可以苦中作乐,但一旦需要钱,你才真正体会那种生活的苦涩。
圆桌派有一期节目,话题是金钱。
丁学良说,他在美国读书那会儿,有个好朋友,是犹太人。这个犹太人有句话让他印象很深:
大家总觉得我们犹太人爱钱,我以前也会因为谈钱而感到羞耻。
但是,后来我父亲的一句话,让我彻底明白:为什么我们家世世代代都爱钱。
因为,一旦遇到迫害,无论什么原因,能把一家人的命买下来的,就是钱。
或许钱的重要不在于它本身,而是在于它总能在最关键的时候用来交换更重要的东西,甚至是生命。
我有个朋友是外科医生,他说,见多了生离死别,只想感慨,关键时刻,人还是得要有钱。
有些人舍不得检查的钱,有些人只能用低价疗效一般的药,在医院里,最多的便是靠钱续命的人。
所以,越长大越觉得爱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不是虚荣,也不叫拜金,爱且尊重钱,并且亲手去得到它,因为钱最公平,也最能带来安全感。
毛姆在《刀锋》里写过:钱能给人带来世上最最宝贵的东西,就是不求人。
《当幸福来敲门》里的男主加德纳,因为没钱缴纳罚款,他被拘留了10天。
从牢里出来后,加德纳没钱交租,被房东赶出门,只能带着儿子在地铁卫生间过夜,甚至在最困难时要通过卖血为维持温饱。
后来他从最底层的推销员做起,拼了命一样付出自己的一切,最后成为知名金融投资家。
加德纳用自己的努力,挣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更让家人衣食无忧。
加德纳对他儿子说过一句话:如果你想要什么,就要去努力争取。
其实换句话说就是,努力赚钱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说起来很有意思,被很多人视为俗物的钱,其背后却是自由和独立,而这恰恰又是他们所认为的最高精神诉求。
有一个朋友,他够慷慨,朋友遇到麻烦,他总是不遗余力的帮忙,他丝毫不避讳自己爱钱,经常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爱钱,但更爱赚钱。
或许,这应该是成年人最为正确的金钱观。
所以成年人的底气是钱,但不是有钱这个状态或者结果,而是来自于在挣钱过程中,发展自己,理解世界,为他人增添价值,对自己的打磨和完善。换言之,就是挣钱的能力,就是创造现金流的能力。
当然,人不应该只是向钱看,这无可非议,我也足够认可。
但事实上,我们的目标,比如生活质量、健康、教育等等,想离开钱谈这些,并不现实。
本质上,我们追求的,是钱带来的价值。
社会固然残酷,可同时也该觉得幸运。
毕竟,我们都还有争取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