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教育的三个重要因素
我们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当孩子进入社会的时候,都需要有四项基本的能力,这四项基本能力就决定了孩子未来在社会的成长空间。
1.社会关系
我们必然会在社会中建立各种各样的关系,无论是工作生活都是要与人相处的,当今社会分工明确,如果我们想获得自我的生存,就首先要学会融入到社会当中。即使有些人将来在进入社会的时候,不结婚,不要孩子,不与任何人接触,远离父母,到一个偏远的山区独自生活,也无法逃避与现代社会的接触。他只要想活下来,他就需要一些工具来种地,需要一些种子,也需要基本的生活设施,只要他有基本的生存需求就会与社会接触,即使是出家修行,宗教群体也是一个集体,也需要相互之间形成的互助关系。因此我们必须要明确一点,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关系,即使我们内心非常渴望追求独立的生活,但实际上没有人可以完全获得独立。
而从能量的角度来看,所有的能量都是在不断的流动当中,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能量在互动,只要我们活着就存在与任何事物之间的不断交融,这是无法逃避的。而且每一个人都存在一个性的需求,这种性的需求会推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成长过程中,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就等于是获得了最大的生存空间。
而如果在社会生存最需要的就是伪装,因为自我本身是相互存在冲突的,每一个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生存。而社会为了回避和减少这种相互的冲突,也就建立了相应的规则,包括道德、法律等等,另外这个世界并没有真实的和虚假的区分,所有的一切都以信任为标准,我们信任的就是真实的,我们不相信就是虚假的,因为每个人都活在自我的感受当中,我们总会把我们的感受当成是真实的。如果我们教育孩子追求真实,远离虚假,其结果就等于是告诉孩子相信自己的感觉,其他的都不要相信。
因为连家长自身都是以自我的感觉为真实的,只不过很少有人会质疑这种真实,尤其是当大家都已经认同了社会的规则之后,我们就会认定社会是真实的,社会的很多规则和现象也是真实的,可实际上这只是由于我们的信任并不是由于真实。如果大家还是搞不懂这个道理,就想一想中国的一句成语:此地无银三百两,这就是典型的相信的感觉。你怀疑的时候你就会找到怀疑的依据,当你信任的时候,你也会找到信任的依据,无论是怀疑还是信任,都可以找到证据证明自己是真实的。这一点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而且没有人可以改变这种现状。
所以在教育中并不存在真实和虚假,也并不存在诚实和谎言,每一个人都用无数的谎言在隐藏和伪装,这个世界就是如此,这个社会也是如此,即使我们不断的努力教育孩子追求真实远离谎言,当孩子进入社会之后也依然会如此,因为我们的父母也这样教育我们的,可我们依然会用各种谎言来伪装。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相互伪装才能建立起来的,如果我们不断的努力追求,真实戳穿各种谎言,人与人之间的任何关系都无法维持,这样的后果就会直接影响以后的婚姻以及社会关系。我们教育孩子的任何道德品质就是学会与人相处之道,也就是伪装,因此当孩子在学习礼节接受道德的时候,根本就不需要跟孩子强调这些道德和礼节是真实的,这些就是一种社会生存的能力,如果想在社会中获得生存就必须学习这种能力。同时,我们家长也要清楚孩子跟家长之间所谓的感情其实就是一种依赖关系,依赖在我们看到的感情,就在当有一天孩子独立的时候,就意味着家长和孩子之间是平等的,平等的关系中并不存在感情,但是会存在关系。
我们不要教给孩子一些与自我对抗的知识,因为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只是暂时的依赖,当孩子长大之后就必然跟家长之间脱离关系,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所有的人都是为了自己活着的,孩子也是如此。只不过,获得自我利益有很多种方式和办法,利益也区分很多种,有物质上的利益,也有精神上的利益。如果考虑眼前的利益不吃亏,就无法建立良好的人与人的关系,因此任何的容让只是为了获得长久的利益,爱心和助人既不是为了帮助别人,也不是为了获得眼前的利益,而是因为获得精神的满足感,也就是自我的成就感。
另外我们就是孩子的环境,我们怎么对孩子的,孩子也会怎么对别人。如果我们用各种办法来让孩子获得满足,孩子就没有办法独立,甚至孩子认为与其他人建立关系的方式就是等待,因为他们在跟家长的相处过程中,都是家长主动跟他们建立联系。因此教育并不是通过沟通来进行的,而是要通过环境的影响来进行的。
当孩子表现出极度的自私自利情况的时候,作为家长根本就没有必要去阻止和改变孩子的这种行为,因为所有的人都是如此,但是从家长的角度,可以用一些办法让孩子看到更大的利益,让孩子感受到只有放弃眼前的利益,才能够获得更长久的利益,这就是一种言传身教的方式,比任何讲道理都要有用的多。因为在家长看来,孩子都是不成熟的,都是具有强烈依赖性的,可孩子依然是一个独立的自我,他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在考虑和衡量自己是否合适,因为所有的生命本身都有一种动物的本能,也就是适应性和自我性。
另外,自然规则往往会一种我们无法想象的细致,在生活的各个角度呈现出来。比如说,无论是父母哪一方带孩子,总要有一个为主体的,我们就会发现孩子的性格往往与带他的父亲或者母亲的性格是相反的,这一点需要我们去思考,孩子的性格是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可即使在出生的那一刻,父母也并没有确定未来是哪一方为主体来带孩子,甚至会发生孩子出生以后父母离异,在不断的争夺孩子的抚养权。可实际上最终就是这样的结果,就是主要带孩子的家长与孩子的性格是相反的。前面已经分析了,很多这种相反相成的性格有助于能量的相互流动和影响,因此这种组合方式既有助于通过孩子来使家长的性格不至于极端,同时也有助于孩子的性格不至于很极端,就如同夫妻两个人之间的性格相互影响是一样的道理,而在一起时间久了,孩子跟家长之间的很多行为就会很相像,这也很简单,这就是因为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孩子的适应性更强,因此会更像家长,同时家长也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适应性,因为如果不提升其后果,就是不断的会跟孩子产生一些冲突。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无形的也提升了婚姻的稳定性,因为如果以母亲为主体来带孩子,母亲和孩子之间就等同于夫妻之间的能量流动状态是一样的,这也大大的缓解了母亲内在的孤独和恐惧,但同时相互之间也会产生各种冲突,具体的理论不用再分析了,就等同于夫妻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在有了孩子之后,婚姻的状态其实就是家的概念,夫妻之间能量沟通减少,但是与孩子的沟通增加孩子相当于是夫妻之间的粘合剂,只要两个人还都为孩子而努力,婚姻就会相对稳定。虽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争吵有冲突,其实这也等同于是一种孩子的环境,因此在教育孩子建立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最好的示范,而夫妻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家庭的和睦气氛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2.忍耐力
现在总是在提倡,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家长会急于让孩子学习各种技能,这一点能够理解,因为在社会竞争过程中,技能的水平也决定了竞争的结果。
现在很多孩子都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习钢琴,可实际上几乎没有多少孩子能够长期坚持下来,整个学习的过程就变成了家长和孩子之间不断冲突的过程,成为家长的一种负担,也成为了孩子的一种痛苦。现在的孩子忍耐力和控制力都非常差,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情况,与一、二十年前的孩子相比较,同样的是学习钢琴,学习的效果相差非常悬殊,学习的进度能差几倍,很显然,这跟客观环境以及教育是有关系的。
现在的物质生活比较丰富,我们的任何愿望都可以很快获得满足,可我们小的时候就不是这样。我们喜欢一样玩具或者想吃一样美食,会盼望很久都未必能够得到,这是由于当时的生活条件所限制,但同时无形中也培养了我们的忍耐力。忍耐就是一种渴望,越是无法获得,渴望就越强烈,渴望的力量就是忍耐的力量,当获得满足的时候,也是快乐的力量。因此我们的愿望有多么强烈,我们的忍耐力就有多么强大,我们获得的时候就会有多么快乐。
现在的物质生活丰富了,家长就会想尽各种办法来满足孩子的愿望,甚至在孩子没有愿望的时候,家长试图提升孩子的愿望,培养孩子的愿望,于是只要孩子有愿望,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的获得满足,孩子的愿望越弱,忍耐的也就越差,反而快乐感也会很少。我们想一想,孩子在过年过生日的时候,就会获得无数的礼物,可那些礼物,大多无法激起孩子的快乐感,因为他们在生活中任何的愿望都可以很快得到满足,他们不需要忍受一种渴望,因此也就没有了渴望。
实际上,我们需要孩子掌握的不是某一项专门的技能,而是要在各种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和持久力。很多孩子在家长的压力之下,也可以坚持学习某些技能,可这种压力的本身是不会形成孩子主动性的,如果在一二十年前的那种社会生活里,孩子的忍耐力很强,就具有很好的抗压能力,即使家长给孩子压力,孩子也能够承受,可现在的孩子在没有忍耐力的情况下承受压力的能力是非常差的,即使给他压力,学习的效果也未必很好,因此时代不同了,教育的方式也要有所改变,我们就要不断的试图调整教育的方向,调动孩子的主动性,否则只要没有忍耐力,就无法掌握任何的技能,因为无论学习什么,没有长久的坚持都不会掌握很好的能力。这一点不仅是孩子,我们现在的家长也是如此,很多人办了健身卡,号称要坚持锻炼,可实际上几乎没有多少人能够长期坚持下来,而能够坚持的往往都不是由于自身的主动性,都是一些客观的因素,比如无法忍耐自己的肥胖或者身体出现了健康问题。
我们在培养孩子技能的时候,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孩子的忍耐力和控制力。而从能量的角度来说,能量流动的通道的宽度和速度就决定了这两个能力。
能量通道越宽,能量的释放能力越强就会产生快速的行动力,也就是学习的主动性。而能量流动的速度越快,流动的时间越长,就决定了孩子的忍耐力和持久力,以这样的角度说,我们寻找任何一项专业技能,长期坚持的让孩子学习的本身也是一种刺激,也就是通过一些环境上的刺激,来强化孩子的神经收缩和反应能力,孩子的反应能力越强,对刺激点的判断标准就越高。这就如同用牙签扎猫的例子是一样的,同样的时间和强度,原来认为是无法忍受的痛苦,可如果感觉点提高了,他们对外界的刺激反应就不敏感了。
大家一定要记得,忍耐力和持久力本身并不是一种力量,我们并不是需要通过某一种训练来提升一种什么能力,我们就是活在感觉当中呢,当我们觉得遇到一些痛苦的时候,没有人可以长期忍受,只有我们不觉得是痛苦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坚持,这根本就不是忍耐力的问题,而是感觉释放敏感的问题,越是感觉敏感的人,外界的刺激反应越强烈,就越没有忍耐力。
而孩子爆发主动性的前提,就是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自己的一种愿望和信念上,这时候,当注意力不集中在感觉上的时候就不太敏感,就具有了很强的忍耐力,比如说孩子在玩游戏的时候,由于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游戏上,即使他们很疲惫,他们也不会感受到这就展现出很强的忍耐力来。
如果大家明白了这个道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提升孩子的专注度就等于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可实际上,注意力是不断移动的,哪里有刺激就会转向哪里用户,其实对于很敏感的孩子来说,任何一点点感觉上的刺激都会让注意力游离,因此在社会上很多所谓的儿童注意力训练,其实都是没有什么效果的。而真正能够提升专注度的唯一方式就是培养孩子的主动性,而建立主动性的办法就是培养孩子独自担当的能力,而孩子之所以愿意担当能力,一定是跟他的个人利益有关联,也就是说无利不起早。于是,教育的本身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化的工程,但其教育的基础就是建立家长与孩子的平等关系,帮助和指导孩子建立与现实紧密联系的理想,并把这个理想与他的个人利益联系起来。只要孩子觉得他做的事情是对他有利的,而且这个利益是他认可并希望的,他就可以展现出主动性来。
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能完全依赖孩子的主动性于是也必然会通过环境的剧烈变化来刺激孩子的注意力,也等于激发了孩子神经系统的成长,那就是家长在无法忍耐的情况下,会采用一些冷处理、愤怒、鼓励等各种手段不断的人为的制造环境的突变,只不过,如果家长认识到这些情绪的释放本身是对孩子有利的,如果不是继续情绪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释放,而是有目的的表演性的情绪释放,既可以获得教育的效果,同时也不会因为真实的情绪释放而恼怒。
另外,掌握任何技能都不存在天才和庸才之分,只有合适和不合适的区分。所有的技能都是人类发明的,这些技能与发明者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学习者与发明者的性格相吻合,就可以很容易的掌握那些技能,在别人看来这是一种天分,实际上只是性格吻合而已。这就如同当你忧郁的时候,你听到了一首忧郁的歌曲,你就很容易跟随着歌曲融入到歌曲当中,实际上作曲者本身在创作歌曲的时候,也是这种忧郁的状态。可如果当你很快乐的时候,你在演唱这种优异的歌曲,就不容易进入到歌曲当中。
任何一项技能本身都是创作者的能量聚合出来的,都含有创作者的性格特征,因此我们在选择孩子学习什么技能的时候,一定要首先了解孩子的性格,这就如同现在大学分文科和理科一样,因为人有理性和感性之分,就会存在极度偏科的情况,而大学为了发现人才,取其长处就自然形成了,理性的人学理科,感性的人学文科,同样的道理,我们学习的任何技能是属于什么性格的并不难了解,只要我们看一看在大学中这些课程设置是什么样的专业,在什么样的学院,什么样的学科,就可以得知这样的技能是属于什么性格的,选择适合孩子性格的技能,孩子更容易掌握。
其实在选择的过程中还可以更加具体,我们在前面介绍了情绪的不同发力点,每一个人的发力位置都不同,也就是说即使是理性和感性,也可以在其群体中再次区分,同样很多技能也是在相应的性格区间里进行再次区分。如果不仅能够了解孩子的性格,同时也能够了解孩子的情绪状态,也就是发力点的位置就可以根据这种情况,为孩子匹配完全适合孩子性格的某些技能进行学习,而这时只要坚持了最初的学习阶段,孩子就会展现出非常良好的天分来,甚至产生强烈的主动性。这个道理就如同男女恋爱是一样的,世上就根本没有一见钟情,但的确存在与某些人见面的时候那种似曾相识的熟悉和信任,那只是因为相互性格的匹配形成了非常良好的能量流动。
培养孩子学习技能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很大帮助的,不仅提升了孩子的神经力量,减少了对感觉的依赖,同时也会为孩子提供了更多能量流动的通道。因为学习任何技能都是一个能量向外流动的过程,都需要孩子拥有一定的行动力和表现力,因此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也就等于提升了孩子的表现力和行动力,以能量的角度说,无论是人还是技能,都是能量的聚合,学习技能就等于是与技能建立一种关系,也就等于是培养了孩子与人之间建立关系的能力,长期的学习某些技能就会产生能量的聚集和流动,也会产生能量流动的惯性,也就是感情。
3.责任担当
当我们讨论是穷养孩子还是富养孩子的时候,有一点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如果我们轻易的满足了孩子的愿望,而孩子在获得满足的过程中没有付出什么辛苦,孩子不仅不会获得快乐,同时我们也会培养孩子不劳而获的一种性格。
每个人都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活着的,可实际上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冲突并不完全是由于利益之间的冲突,而是由于每个人都想贪便宜,每个人都想不劳而获。
当今社会的社会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每一个人在与其他人接触的时候,都是互相盘算,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相互的信任,也许我们认为这种小心是为了防止别人的算计,是为了怕自己吃亏,可如果我们不想占便宜,又怎么会看出别人想占便宜呢?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竞争关系,即使是夫妻之间也是如此,夫妻之间的很多矛盾就是一个控制和被控制的原因,都想获得自我存在感,都想获得对方无条件的支持,可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和自我的范围,没有一个人甘愿成为另一个人的奴隶,所有的依赖都是表面的现象,因为最终每一个人都必然会走向独立。从依赖走向独立就是人的成长过程,这个成长就是通过不断的竞争来获得的。
我们追求的平等,就是让每一个人在竞争当中拥有完全同样的权利,可实际上这个世界就是如此的不平等,在社会上我们看到了太多的不平等,当社会的规则是处在不平等状态的时候,就意味着无论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其竞争的结果都会面临失败。可实际上,现在的这个社会就是不平等的,我们无力改变,只能去适应,因此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在试图追求不平等。如果把社会上所有的人按照高低层次进行分类之后,其实就是高层在欺压底层,社会的不平等就体现在整个社会的资源永远是流向高层的,越往低层,所获得的权利、机会和资源越少,因为整个社会规则的不平等,就会形成,社会中有一部分人总是可以不劳而获,而有一部分人即使付出很多辛苦,也没有太多的收获,高层对低层的剥削就体现在不劳而获上。
当一个不平等的社会规则允许不劳而获的情况出现的时候,生活中所有的人都会带着这种心态,而不劳而获的本身就是试图破坏规则。因为从社会规则的表面是平等的,可实际上,社会的内部还拥有其他的规则,也就是不平等的规则,于是很多人都不断的尝试打破社会的规则,建立属于自己的不平等的规则。在这种社会状态下,所有的人的自我欲望都是无限度的在释放,没有了局限,没有了约束,因为所有的自我都是有局限的,这个局限就是被规则所限制。也就是说整个自然界除了人类以外的生命都是要首先遵守规则的,只有在规则的范围之内才是自我存在的空间。当人类建立了不平等的社会规则之后,才会使人类的欲望无法控制,所有的人都希望不劳而获,所有的人都希望打破规则。
可人与人之间相互的信任就是建立在相同的规则之上的,只有遵守规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保持长期的稳定,因此无论社会的规则是什么样的,无论社会的潜规则是什么样的,在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遵守规则就是对孩子最重要的约束。
在我们掌握技能的过程中,所有的技能都是对规则的遵守,也就是对规则的掌握,我们接受的所有教育都是在学习各种规则,所有的科学创造都是在了解自然规则,遵守自然规则的情况下,在利用自然规则的原理。不仅如此,无论是生活、婚姻、家庭,甚至是内心的情感世界,也都是存在各种规则的,只有遵守规则的人,才可以看到规则,如果我们不断的试图破坏规则,就说明我们对规则并不信任,因此我们就毫不关注各种规则,就会不断的试图用我们自己的规则在社会上建立各种关系,可如果两个都试图坚守自我规则的人撞在一起,也必然就会产生冲突。因此社会关系是需要伪装的,这种伪装就是要相互遵守一定的规则。
因此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仅要教育孩子遵守规则,我们家长也需要遵守规则,这种规则不仅仅是家庭内部的规则,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规则,也包括我们所接触到的所有社会规则,只有孩子学会了遵守规则,才会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努力去了解各种规则。而我们说的对,自然的探索,本身就是通过对自然的了解来分析和判断自然的规则这是一种科学的精神,是需要从小进行培养的,如果我们在孩子教育中不注重规则,当孩子进入社会之后,就会不断的强化自我规则,自我规则就是自己的感觉所形成的判断力,而自我感觉和社会规则不吻合的时候,就会产生各种撞击,就不可能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也不可能在事业、工作、生活中获得巨大的成功。如果我们了解那些成功的人士,其实他们首先就是非常遵守规则的人,由于遵守规则并且非常仔细的了解了规则,才发现了规则的漏洞,而利用规则的漏洞,他们建立并完善了自我的规则。最终在他们的控制范围内用自我规则替代了原有的社会规则,形成了他们的自我视力范围。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关注两个方向,一个是我们想要的,第二个是规则需要的。我们首先要按照规则的需要,才可以进入到规则当中,而我们所有的努力最终也是为了获得自我的成就感,也就是让自我的规则影响更多的人,因此我们要教育孩子,首先要融入到社会当中,利用社会的资源发挥自我的优势。
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因为每个家庭都不同,每个孩子也不同,而孩子的每个阶段都不同,而对于每个家长来说,都不是教育专家,家长的基本责任就是抚养孩子长大成人,而孩子的教育并不是家长的基本责任。只不过由于现代社会的分工高度的细化,而且由于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的复杂,整个社会处在一种膨胀的状态当中,社会中充满各种各样的伪装和虚假,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并不希望把社会的阴暗面告诉孩子,但同时孩子也必然会走向社会,这就让很多家长面临一种困境。因为每个家长都不希望孩子走自己的路,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快乐幸福的生活,因此在家长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带有非常严重的自我倾向性。也就是家长会把自己的担心和恐惧通过教育释放给孩子,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努力的想让孩子不走自己的路,可实际上,从孩子自身的依赖和成长的过程来看,只有孩子走了,家长同样的路才是最合理和最顺畅的。
在古代子承父业是顺理成章的,一代一代的人,一代一代的技能传承下来,虽然他们并不去研究什么教育理论,但这种方式是最符合自然规则的也是最有效的教育传承。无论从遗传的角度还是环境的角度,孩子都会把家长作为发展的方向和崇拜的偶像,因此当我们在讨论培养孩子技能的时候,有一点是需要思考的,那就是家长到底拥有什么技能?
现在的社会分工非常细致,但同时也就造成了很多的技能,并不是通过家庭传承的,仅仅是社会的一种分工,并且很多技能是不需要从小进行学习的,那些技能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生活才会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通过社会化的工作获取生存的资本,另一部分是家庭化的自我生活,我们的纠结和困惑正是来自于此。
社会是需要伪装的,因此我们必须不断的伪装自己融入社会,同时我们还需要去营造一个家庭的圈子,用来经营婚姻和家庭生活,这就会造成很多人顾此失彼,也是造成了现代生活中婚姻不幸福的重要原因。也许大家认为这种状况是由于生活压力大造成的,可实际上即使生活压力小了,我们的婚姻状态也不会有很大的改变,这就是因为我们的谋生手段与我们的生活是脱节的,于是我们每天都需要不断的伪装自己去谋生,同时又要卸下自己的装扮回到生活当中,可没有人是演员,生活就是非常真实的,我们能够扮演好一种角色就已经很不错了,于是我们现在所有的家庭都面临同样的情况,男人扮演了一个社会的角色,演不好家庭角色,女人扮演了家庭的角色,却无暇顾及社会的角色,两个不同的角色,完全不同的信息交流的规则,造成两个人之间无法顺畅的沟通,同时各自也都是孤独的。似乎婚姻的目的并不是这样的结果,可由于这种社会的结构,就造成几乎所有的婚姻都是如此,这样的婚姻状态就无法很好的教育和影响孩子,甚至很多家长根本都不知道如何教育抚养孩子。
如果我们的技能与我们的谋生手段,与我们的生活和家庭都是有关联的,那就意味着我们并不需要过度的装扮自己去适应社会。只要掌握好自己的技能,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手艺,就可以获得生存的空间,而社会也不存在残酷的竞争,因为所有的人都有各自的传承和技能,只要一代一代的人沿着这种脉络传承下去就可以。我们的教育孩子的时候也不用挖空心思去研究如何提升孩子的技能,孩子从小的环境就是在这种技能的环境下长大,而人类的适应性会造成孩子顺理成章的、轻易的就能掌握这些技能,也许这样的婚姻和教育才更容易获得和谐和快乐的。
其实在当今社会里,有些行业依然有这样的传承,比如很多音乐学院老师的孩子,也依然会学习音乐,因为他们从小就生活在音乐学院的院里,就在音乐的环境下熏陶着,耳濡目染之下,他们学习音乐就会顺理成章,只不过这种情况在现在的社会中越来越少了。
其实我们所有的家长都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当我们在试图培养孩子技能的时候,我们自己拥有什么样的技能呢?我们拥有的能力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我们能够做到的一切就是孩子的环境,我们做不到的,孩子大多也做不到,教育不能违背本性的,而本性也是不能违背自然规则的,自然规则就是适者生存。
家长就是孩子的环境,家庭就是孩子需要适应的目标,家长主动孩子就会被动,家长被动孩子就会主动,被动的孩子永远不会具有竞争能力,也不会具有优秀的适应力,这不是因为孩子的性格决定的,而是因为家长太主动了。可如果家长被动的成为环境,孩子在适应的过程中,究竟要学习家长的什么优秀的品质和技能呢?如果家长没有,孩子又如何获得呢?
记得小的时候看了一部印度电影,有这样的一句话:法官的儿子一定是法官,贼的儿子一定是贼,现在看来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环境就是平台,平台就决定了高度,所有的个人努力都是在平台上展现的,不同的高度有不同的生活,高有高的恐惧,低有低的痛苦,最好的教育就是量体裁衣,最好的生活就是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