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诗的精妙在古人看来,一言以蔽之“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然而,随时间流转,今人解读: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今人解读摘自百度百科)
对此,我表示认同,与艺术心理相联系,此见解中的客观事物便是艺术作品,由于个人的差异性,就造成了解读的多样性。我认为在当代艺术环境之下,经过了虚无主义,现代艺术的革命,在一个有着“作者论”的创作环境和“作者已死”的欣赏评论环境的时代里,已没有解读的片面性可言,取而代之的是所谓的主流,小众之分。然而互联网的普遍应用,科技影响了人的生活方式,认知方式,艺术的传播方式,创作方式随之改变。自媒体兴起,网络平台的扩展,受众的个性化越来越明显,主流被分化,小众文化在扩散壮大。正如安迪沃霍尔所言的“每个人的一生都有15分钟成为名人的机会。”而今,每个人都有感受艺术,欣赏艺术的机会,每个人都有权利成为艺术家。当艺术走下神坛,艺术心理才有了普遍性,对其的研究才有了普世价值。
回到《题西林壁》,从题材来讲这是一首哲理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这部作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此引出了作者创作的心理机制的探讨。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正如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言“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每个人平等的享有世界,但艺术家对世界的认识是不同的,他们因为所处的时代文化的不同,个人人生经历、天赋的差异,以至于对同一事物,有的“横看成岭”,有的则“侧看成峰”。同样是大师,李白也写过《望庐山瀑布》一诗,表现的却是“飞流直下”的旷世豪情。作者心理的不同,造就了艺术作品的丰富,其丰富性表现在内容,形式,风格等各个方面。
以古诗作为一种中国古代的文学题材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言: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在诗中,苏轼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风格。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失理性思想。艺术心理的变化的差异性推动着艺术形式,题材,风格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艺术创作过程,是一个包括艺术家自己的需求、欲望、感觉、知觉、思维、.情感、注意、记忆、直觉、想象等心理功能在内的极其复杂的过程。这是一种基于艺术家的气质、人格、个性、思想之上的主体的、流动的、完整的、有序的心理活动过程。也就是说,外界生活中的一切,经过艺术家的创作表现出来,以一个作品的形式展现。但我认为一部艺术作品,就如同一件商品一样,不经历流通和解读,它就只是一个半成品。尤其是在现在这样一个“人人都可以做艺术家”的时代里,艺术欣赏者对于作品的解读,以及在传播过程中“把关人”对于作品的定位与营销都更加直接有力地影响了一部作品的命运。
艺术作品在流通与被解读的过程中,他已经由当初作者创作时主动地位,转换为被传播与解读的被动地位。主客体的转换,使读者的心理成为影响艺术活动的关键因素。这首《题西林壁》在宋人看来是独具匠心,引人入胜的作品;而在今人看来这首诗有一定的哲理性,小巧精悍,但引起的艺术共鸣与震撼必定与当时是不能比较的。苏轼这样一位在宋朝几乎是文坛一枝独秀的艺术明星,在现代人的审美世界里,他也成为了小众且边缘的存在。这不仅仅是时间流转,时代更迭造成的,更是读者心理的变化造成的。艺术鉴赏者的心理先天的受到他自身价值观念,文化素养等影响,也受到社会环境,传统规范的制约。然而在媒体技术快速发展,媒体传播广泛深入大众生活的今天,艺术品的商品属性增强,营销对于艺术品的流通产生了更加重要的影响。
以电影为例,电影被称为第七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可以说是现当代门槛最低,流通量最高的艺术之一。电影营销与宣传已经作为电影产业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电影的花式宣传已经成为一种电影行业的惯例。选择怎样的角度宣传作品,激起读者的兴趣,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其实是一种文化传播的本能。一部电影的一次成功营销与一本书做一个精美的装帧设计是一样的,目的是使艺术作品在流通过程中有更强的传播效果。这样的习惯固然自古有之,但时至今日却发展到了一个高峰。会展行业的大规模崛起,预示着传播媒介对于读者艺术选择的干预的加强。流通中的外界因素成为影响艺术心理的新要素。
行文至此,已与《题西林壁》相距甚远。但我却与游历庐山的苏轼感同身受。只不过我所走入的是艺术心理学这门学科错综复杂的理论所构建的迷津。读者,作者,艺术品都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存在,艺术心理学与艺术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我想要识得“庐山真面目”,恐怕先要有走出这座大山的学识和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