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央视热播的影视剧《大考》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董碧华每次进儿子房间,总是推门就进。儿子对此表示抗议,她却不以为意:
“我在自己家敲什么门啊。”
后来,为了防止妈妈的“突然袭击”,儿子一进屋就会偷偷锁上房门。
这一锁,把妈妈的愤怒和看不见的控制欲推到顶峰。
因此,她一边说着“母子之间没有隐私”、“妈妈为你好”、“长大你就会感激我”,一边拆下了儿子房间的锁芯,让他再没法关门。
空荡荡的锁眼见证了妈妈的胜利,也见证了儿子的窒息...
这段剧情可以说很真实地再现了许多家庭的经历,我们发现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他们进房间喜欢把门关上,不敲门还不让进,有的甚至直接锁门...
当房门关上的那一刻,父母们开始焦虑:
孩子在里边什么状态?
学习没有?
溜号?
还是干脆看小说了?
还是....
无数的猜想在脑子里回荡,忍不了了就找个理由进去看看,一会送杯牛奶,一会送盘水果...
这还是比较“开明”的家长,遇上暴脾气的,见不得孩子锁门,直接一脚踹开了事,继而免不了一场争吵。
很多父母认为教育的职责在于看管,看不见怎么管?
可是,放眼皮子底下就真的好吗?很多父母不停的进门查看学习情况,只是满足了一时的控制欲,对于孩子的学习真的有帮助吗?
答案是否定的,并且适得其反的概率更大,引起孩子的反感和对抗,试想,孩子的注意力全都放在跟父母“斗智斗勇”上了,学习的注意力早被打扰地不剩几分。
其实,很多时候父母都过于把孩子放在“对立面”上了,认为他在自己看不到的时候一定是做些“不听话的事”,一定是为了不学习而躲开监督。
事实上孩子想的未必如此复杂,孩子们到了十几岁这个阶段,自我意识和隐私观念很强,他们只是单纯想有自己的空间,有自己的安排和隐私,在只有自己的“安全领域”里专注做事。
青春期心理研究专家这样说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边界,如同一道保护自己的“心理围墙”。
如果父母无视孩子的隐私,强行进入他的领地,孩子的心理边界就会被打破。
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往往会采取更为激烈的方式反击——
要么变得叛逆、富有攻击性;
要么用自毁的方式报复父母,陷入自我封闭和自我否定的黑洞,严重的,甚至还会出现厌世行为。
面对关上门的孩子,家长应该怎么做?
戈登曾说过:青春期孩子叛逆的不是父母,其实他们深爱着父母,他们叛逆的是父母错误的养育方式。
因此,深爱着孩子的父母,也应该寻找更合适的方式来面对青春期的孩子:
1、放平心态,换位思考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孩子关门的行为是正常的。
面对孩子的这个行为,尝试让自己放下焦虑,放平心态,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换位思考孩子关门背后的心理需要。
思考他们需要独立的时空来消化各种情绪?还是需要一个隐私的空间做自己的事情?抑或是孩子通过关门来划清自己的边界?
2、建立清晰的界限感,该放手时就放手
不仅要从理论上接受放手,更要从行为上放手。
信任自己的孩子,哪怕明知道他们在房间里可能没那么自觉,也要尽量忍住踹门闯入的冲动。
3、调整和孩子的沟通模式
说教、审问、被动选择都是青春期孩子非常讨厌的沟通方式,他们最在意的是理解和尊重,因此降低父母管教的权威,换位思考,用更平等的方式和孩子相处。
更多初中学习心理家庭教育干货分享
欢迎关注:
全民乐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