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0有效理顺教材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高中历史优质课感悟(三)

大家好!我是才舒。

优质课比赛,对于参赛选手及其所在团队的备课要求很高。

只有善于把握好教材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认清历史事件发展的逻辑联系,进而有效指导学生认清历史事件发展的内在逻辑,才能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复杂性,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与历史核心素养。

例如在本届优质课课例《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中,许多参赛选手在教学两次工业革命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都会通过史料、视频甚至微课展示,指导学生认识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相较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爆发、英国独领风骚,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是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同时发生且美、德相较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更加突出,处于领先地位。

作为参赛选手,如果仅仅满足于上述内容的展示,则仅仅是将教材内容呈现给学生,对于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尤其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处于较为肤浅的层面。

同时这样做与其他参赛选手相比显得“人云亦云”,很难显示出自己的独特性,更难展示出自己课堂教学的亮点与出彩之处。

实际上,我们如果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的视角研究两次工业革命则不难发现:

1、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时间为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而英国自1688年经过“光荣革命”,政治上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为工业革命的爆发奠定了政治、经济与社会前提。

而此时,美国直到1783年才通过独立战争获胜、英美签订合约才真正实现独立;德国则是在1871年普法战争后才完成统一并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在时间上比英国晚了许多,特别是德国统一后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结束。

可以说德国基本上缺席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因此,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角是英国,美、德表现不够突出。

2、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时间为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此时美、德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并赶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春风,抓紧了历史发展的机遇,特别是美、德两国都高度重视教育、人才的培养,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恰恰是科技与教育的高度结合,科学家、工程师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角,因此,美、德两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相较于英国表现更为突出。

3、通过上述对在两次工业革命中英、美、德三国表现的逻辑梳理不难看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资产阶级带来了政治上的诉求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科技与教育的发展,最终促进了两次工业革命向纵深领域发展,进而不断拉大了新兴资本主义强国德国与老牌资本主义强国英、法之间的差距并进一步激化矛盾,最终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活生生的历史素材。

因此,作为参赛选手及其所在团队,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教材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引导学生认清历史事件发展背后的逻辑关系,从而深刻认识历史事件发展的连续性与复杂性,真正实现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与历史核心素养。

对于参赛选手来说,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认清教材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凸显自身课堂教学的独特性,则实现优质课比赛的初衷——取得优质课比赛的理想成绩也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对此,您怎么看?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咱们明天再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