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XX,医院诊断双向情感障碍抑郁症2年,TA这种情况怎样进行心理咨询?”
这是一位刚刚通过朋友介绍加了我的咨询者,询问我的问题。
我说有空的时候详细说的,今天想起,干脆就写文说吧!我写文都会有些啰嗦的,希望大家看得不累。
1
TA本人愿意来做咨询吗?
为亲属/朋友询问咨询的,我第一句话会问:TA自己愿意心理咨询吗?
所有心理咨询生效的前提都是:TA自己愿意。
所以,这是第一个前提。
因为爱、因为热心想帮助亲属/朋友,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你太迫切希望别人来做心理咨询,这背后可能有你自己的原因,也许,需要咨询的,是你。
2
关于服用精神类药人群的心理咨询
关于这个“双向情感障碍抑郁症”,我有一些话想说。
第一个是:我不做诊断,我不给我的来访者贴标签。
最开始,我是只接“一般心理问题”的人群咨询,也就是说,他们和生活里不知道心理咨询的人一样,有快乐有悲伤,只是他们会在悲伤的时候想更多来探索自己,或者他们了解了一些心理学常识,希望能够改变自己。
我是心理咨询师,不是心理医生,我是没有处方权不能开药的。因此对于服药的病人,我会有担心,担心我不能很好地支持他们,担心我会“耽误”他们。在最开始,我会把他们划归为“医生”的那一边去。
现在,“抑郁症”像是一个时尚的标签,很多人都会给自己贴一个,说:“我都有抑郁症了!” 其实,抑郁态和抑郁症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于“抑郁态”的病人,我觉得没有问题,是我可以负责的范围。
后来,我自己的亲人,患上了需要服药的心理疾病。我看得到药物对他们所起到的支持,我也能看到:我,以及我教会我其他的亲人用比较专业一点的方式对待他们,能起到的作用。这两者结合起来,有称得上是神奇的效果。
我对“服药”的接受度开始高起来;
我对“需要服药的心理疾病人群”的陌生/恐惧/隔膜感开始消融;
我对“咨询就足够了”和“需要药物支持”的人群的辨识度开始提升;
后来,在我的工作坊上,来了好几位的确是被诊断也坚持服药了的“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的学员。我的隔膜感就完全没有了,毕竟我以前见到的都是我的亲人,我的接受度可能是因为亲情。可是,这些学员让我了解到:他么本来就是可以被接受的人群。他们的服药,和感冒、胃痛、消化不好等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我从“知道”到“体验”到。)
很多人都会对心理疾病或者精神疾病的患者有(可以说是过度的)担心,包括作为心理咨询师的我,也是一样。我现在会有更多的接纳,也因此在网络上和一个大V产生了一次争执。
我不做量表诊断,但是会有我自己的辨识度。如果来访者自己对是否有心理疾病有怀疑或者有诊断,我会参考专业心理医院给出的临床诊断,或者推荐我熟悉的三甲医院神经内科/心理科医生,不会过度治疗和开药的那种,请你到三甲医院去做正规诊断。
其实,整个中国医院的精神卫生诊疗水平并不高。但是,体系是需要拿来敬畏和彼此自我保护的。
如果是我推荐的医生认为你需要吃药,那么我建议你最好吃药。
如果是我不太熟悉的医生认为你需要吃药(毕竟过度医疗以及药物回扣是存在的,对吧?),我会根据我的辨识度给你一个参考,但是,主意,是你拿。
因此,如果你对是否服药有疑问,我会请你去看我推荐的医生,以他的诊断为主。
如果你没有疑问,按你的来就好了。
所有的,我接的来访者,在我这里,都是正常人。
第二个:我给到的部分,是心理咨询,主要以谈话的方式进行,辅助以一些其它技术和工具。
我是策略派的咨询师,特别喜欢的是人本-存在主义流派。
所以,我的咨询里,我说的很少很少。
我更多是倾听+核对+高亮(点出)某些话语,引导(大部分其实是等待)来访者会自己觉察到背后的潜在认知。
情绪的舒缓是最基本的功效,这是接纳和认同给到每个人的礼物。
思维逻辑的理清,是我可以给到的第二个功效。这和我强大的理工科背景和学院派思维有关。心理学专业的训练会让我更多陪伴跟随地等你一步步自己清楚,而不是告诉你。
不论是焦虑还是抑郁,或者限于困局,本质上其实都是内心的冲突。舒缓情绪、认清自己潜意识里的需要和现实的冲突、跟自己和解、重归平静、获得力量。这就是心理咨询的本质。
3
关于抑郁症/抑郁态人群的心理咨询
抑郁的人,整个能量是很低下的。跟这世界仿佛隔着一层膜,红花、绿叶、蓝天、白云似乎都围绕在身边,伸手可及,却没办法让自己兴奋起来,似乎连手都不想伸一下。
好想就缩在自己的世界里,似乎什么都没意思,什么都没意义。
有的时候,会有意愿想做点什么,却感觉到很大的压力,想动一点点都似乎要特别特别大的力气。这么困难,要不就还是不要动了吧,于是就继续呆着,可是又觉得自己好无能、挫败、于是就更加抑郁,更加不想做什么。
如果严重到觉得和这个世界都没什么联系,又挫败无力的时候,就会问自己:我活着是为了什么?
(待续)
PS:你能相信我停下来待续的地方,是连这个第3节都没写完吗?我在破除完美主义这部分真是修到了,哈哈。这也是帮助抑郁症患者很重要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