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姬(生卒年不详),名琰,字文姬。陈留郡圉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女诗人,文学家,擅长文学,音乐与书法,是史上少有的才女。
蔡文姬的父亲是著名文学家蔡邕。她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聪颖过人,博学多才而又精通音律。据说蔡琰九岁时,父亲蔡邕夜间弹琴,突然断了一根弦,蔡琰说:“是第二根弦断了。”蔡邕说:“你这不过是偶然说中罢了。”于是故意弄断一根问她,蔡琰说是第四根。蔡文姬辨琴的故事在三字经中也有出现。从此蔡邕开始教女儿学琴,两年后,文姬琴艺小有成就,还赢得了父亲最珍爱的焦尾琴。
十二岁时,蔡文姬的书法已得到父亲真传,既稳重端庄,又飘逸顿挫,传说蔡邕的书法是神人传授,传给文姬,再由文姬传给钟繇,钟繇传给卫夫人,卫夫人传给王羲之。
十四岁时的蔡文姬,诗书礼乐无不通晓,尤其文学才华已光耀一方。人但知有文姬,方知有蔡邕。
十八岁时,蔡琰嫁给卫仲道,卫仲道家是当时的河东世家,家族声望很高,与蔡琰可谓是门当户对,郎才女貌。两人都热爱文学,志同道合。婚后过着谈诗论作,焚香琴鸣的恩爱生活,可是好景不长,卫仲道患病早亡,二人又没有子嗣,于是蔡琰回到自己娘家。
兴平二年(195年),中原先后有董卓、李傕等作乱关中,蔡邕因受董卓牵连,不幸病逝在狱中, 母亲也因伤心过度,随之而去。属国南匈奴趁机叛乱劫掠,蔡琰被匈奴左贤王掳走。蔡琰在北方生活了有十二年之久,并生下两个孩子。
建安十一年(207年),曹操向来喜爱文学、书法,曾是蔡邕的学生,与蔡琰也算是很早便相识了。曹操统一北方后,得知蔡文姬被匈奴抢走后,又见蔡邕没有子嗣,便用“白璧一双,黄金千两“从南匈奴那里将蔡琰赎回来,并将蔡琰嫁给屯田都尉董祀。 这便是后世流传的”文姬归汉“的故事。
此时的董祀生得一表人才,事业正处黄金期,通书史,谙音律,又比蔡琰小十几岁。他并不满意这段婚姻,但苦于不敢违抗曹操命令,不得已接受。婚后不久,董祀犯了死罪,蔡琰去找曹操给董祀求情。时值严冬,曹操正在宴请公卿名士,对满堂宾客说:“蔡邕的女儿在外面,今天让大家见一见。”蔡琰披散着头发光着脚,叩头请罪,说话条理清晰,情感酸楚哀痛,满堂宾客都为之动容。但曹操却说:“我很同情你(和董祀),但是判决的文书已经发出去了,怎么办?”蔡琰说:“您马厩里有成千上万的骏马,还有不可胜数的猛士,还吝惜一匹快马来拯救一条垂死的生命吗?”曹操终于被蔡文姬感动,追回了文书,赦免了董祀。 蔡琰为丈夫董祀求情时,天气非常寒冷,曹操见蔡琰没有穿鞋又披散着头发,于是赠给蔡琰头巾鞋子袜子。
曹操又问蔡琰:“听说你家原来有很多古籍,现在还能想起来吗?”蔡琰说:“当初父亲留给我的书籍有四千余卷,但因为战乱流离失所,保存下来的很少,现在我能记下的,只有四百余篇。”曹操说:“我现在派十个书吏到你那里抄写下来,可以吗?”蔡琰说:“男女授受不亲,按照礼制男女之间不能亲口传授,请给我纸笔,我写给您就是,是用楷书还是草书全听您的命令。”于是蔡琰将自己所记下的古籍内容写下来送给曹操,没有一点错误和遗漏。
蔡琰与董祀经历此番苦难后,夫妻感情升温,一起归隐田园,蔡文姬为董祀生下一双儿女,生活十分美满。从此,史料再无蔡琰踪迹。据说他们的女儿,后嫁给司马炎,成为晋朝的开国皇后。
蔡琰归汉后,伤感悲愤之余作《悲愤诗》二首。 一首为五言体,一首为骚体。 其中五言的那首侧重于“感伤乱离”,是一首以情纬事的叙事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文人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叙事诗。清代诗论家张玉谷曾作诗称赞蔡琰的五言诗:“文姬才欲压文君,《悲愤》长篇洵大文。老杜固宗曹七步,办香可也及钗裙。”大意是说蔡琰的才华压倒了汉代才女卓文君,曹植和杜甫的五言叙事诗受到了蔡琰的影响。
蔡琰所作的《胡笳十八拍》是中国古乐府琴曲歌辞,长达一千二百九十七字,是一首由十八首歌曲组合的声乐套曲。原载于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五十九以及朱熹《楚辞后语》卷三,两本文字小有出入。明朝人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东京风格颓下,蔡文姬才气英英。读《胡笳吟》,可令惊蓬坐振,沙砾自飞,真是激烈人怀抱。”
此外,她对书法也很擅长,韩愈曾说:“中郎(蔡邕)有女能传业。”蔡琰曾在曹操的要求下默写古籍,说自己不管是真书还是草书都可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