澡花一朵朵,想法一堆堆。
今天是日更第182天,小澡哥跟大家从知乎用户林盛儿的故事谈谈职业指导的重要性。
1908年,帕森斯第一次提出“职业指导”这一概念,帕森斯也因此被誉为“职业指导之父”。迄今为止,职业指导已有一百一十余年的历史。在OECD国家,职业指导已经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专业领域。简言之,职业指导是指为求职者的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以及为雇主合理使用人力资源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的过程。
职业指导的产生与发展与两个因素密切相关:一是不断深入发展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正威胁着传统的就业结构,普及义务教育后的青少年需要合理地定向与分流,并分别给予他们更恰当的就业教育;二是应用心理学在欧美国家兴起并广泛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前者为职业指导提出现实的需要,后者则为职业指导提供更多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论依据。
五年前,知乎用户林盛儿自信满满地说说:“你的成绩决定了你未来的阶层,你大学了都不明白这个道理,证明你确实不怎么样,而我现在高三,也能领悟到,证明我比你高级。”林盛儿的结论是:“学校的考试就是一种奋斗预演,我因为一直成绩好,所以没打算以后活在底层。记住了,如果你也不想,请努力成为我们!”
五年后,林盛儿遇到了很多大学生都有的困惑:“本科毕业应该怎么找工作?找不到工作该怎么办?”“要是有公司要的话,3500都能接受,跟家里的关系也很僵。”
很多人把林盛儿的遭遇当成是一个笑话。我却觉得林盛儿反映了很多中国学生和家长的心态:成绩好就是一切!为数众多的中国学生和家长会傲慢地认为:只要认真读书,读好了,未来就是光明的。我们不在乎其他评价体系,只要用功读好书就可以了。残酷的现实往往会打脸。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中国学生在高考之前,很少有人会得到考哪所大学、选什么学科(专业)的专业指导。学生家长对分工细致的大学专业往往摸不着头脑。高中老师对现在社会也不够了解,往往很难给出中肯的志愿填报建议。考上大学以后,除了自己的专业以外,也很少有大学生会专门学习职业选择、职场沟通、应用写作、领导力提升等与职业能力密切相关的课程。很多大学生除了考公务员,就选择考研,继续待在学校逃避就业的压力。
在美国,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大学排名”榜单,指导学生填报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比如著名的“US NEWS”的榜单,里面会详细评估每所大学、每个专业的优劣和排名,帮助高中生选择专业。
中国的高中生不能再把上大学当成是高考的目的,而要结合自己的优势和特点,选择适合的学校和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这就需要专业的咨询公司提供有效的信息和专业的职业指导。至少,应该充分借助互联网提供的各种信息,给自己做一个详细的SWOT分析表。
中国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更要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和职业生涯。一方面,要清楚地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另一方面,根据自己的人生目标,有计划地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力,比如提高领导力、沟通能力、职场写作能力、做PPT的能力,等等。
小澡哥认为,一个优秀的大学生,要有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情结和实干主义精神。理想主义情怀让自己有梦想的勇气,英雄主义情结让自己有做事的激情,实干主义精神让自己有脚踏实地的态度。有了这三点,职业成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这一切,都需要专业的职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