叱云南这一形象是虚构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小年为什么要费力为一个虚构的人物找一个历史原型呢?
或许这就是我喜欢历史的一种表现方式。在寻找的过程中,慢慢的将史书的人物与剧中的人物,是强行拼凑也好,是完全吻合也罢,看着他们的身影重合,自己就有一种莫(gao)名(chao)的快感!
言归正传。
叱云南是北凉灭亡的重要推手,从剧中朝会时官员的站位可以看出他当时也算是位极人臣,最后被拓跋焘贬斥后派人暗杀。拓跋焘的死士并没有将他杀死,但是从政治上来说,他已经死了,他的复仇也就如同跳梁的小丑,不值一提。
要想找到与叱云南相吻合的人,我想须得满足这么几个条件:
一是,参与北魏与北凉的战争,且对这场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二是,位极人臣;三须是,家族势力庞大。
小年在《魏书》中找到了这么一个人:崔浩!
崔浩在北魏与北凉的战争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拓跋焘在与群臣商议讨伐北凉之事,以李顺为首的反对派和崔浩为首的主战派争执不休。李顺反对的理由是北凉荒芜,水草不生,不利于北魏军队生存驻扎;崔浩以李顺收取北凉贿赂为攻击手段,指责“汝受人金钱,欲为之辞,谓我目不见便可欺也!”
后来拓跋焘亲率大军攻伐北凉,看到北凉水草丰盛,知道了李顺的谎言。
最后,被软禁的河西王沮渠牧犍,就是北凉政权的领导者(还原一个真实的锦绣未央之北凉政权),被拓跋焘赐死的时候,也是崔浩去喧的旨。
这么看来,崔浩就是杀死沮渠牧犍的帮凶!
崔浩之所以受史家关注,是因为他死得特别屈辱。
作为三朝元老,他在被杀的时候,几十名鲜卑士兵一边轮流向他身上撒尿,一面高声呼喊,对他极尽羞辱之能事,对此史书上评价说:“自古宰司之被戮辱,未有如浩者。”
这些鲜卑士兵对这位汉族老者为何如此仇恨?难道只是个人恩怨?重要的其实是胡汉民族之间的仇恨!
随着崔浩之死,北方的汉人世家大族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灾难!
“清河崔氏无远近,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皆浩之姻亲,尽夷其族。”
崔浩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历来有这么几种说法:
一是国史之狱说;二是谋叛致死;三是佛道之争的问题。
这些都是次要的,陈寅恪先生认为:崔浩之死,民族方面(华夷之分)与宗教方面(佛道之争)虽然都是其中的原因,但非主要原因。主要是在社会阶级方面,也就是崔浩想要“齐整人伦,分明姓族”。
“齐整人伦”是重视个人的品行与学识;“分明姓族”就是重视家族背景。
崔浩的改革,触及了鲜卑贵族的利益。若是依照崔浩的取士标准,汉人世家大族必将向汉晋一般把持国家的政治运作,鲜卑那些没有文化的“淳朴”贵族必将被排除在政治中心之外!
鲜卑贵族们用崔浩修史“暴扬国恶”的借口,将之处死。
然而,汉族文化最大的优点就是包容性,无论是什么样的统治者,要想在中华大地立足就必须融入我们的文化当中。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虽然崔浩死了,但是鲜卑汉化的潮流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