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丽的彩云之南,称得上文圣古迹多不可数,大理古城便算得上一处。大理古城的风景:下关风,上关花,下关风吹上关花; 苍山雪,洱海月,洱海月照苍山雪。所谓风花雪月,正是大理古城迎接来客的独有风景。
悠悠的历史长河,荡涤了无数的尘埃沙砾。带着对大理的向往,我们于十二月间抵达了这里,登临古城的门楼、游弋热闹的街市、轻拂青灰的城墙、品尝独有的美食,仿佛又听到了茶马古道上清脆的马蹄声又回荡在布列齐整的青石板上。
站在大理古城的南城门之下,首先映入视线的是“大理”二字,浑浊有劲、顺畅大气的字正是集郭沫若书法而成。古老的城楼木雕石刻着各种图案文字,斑驳的城墙厚重而显得高不可攀。
与北方古城的粗犷大气不同,大理古城娇小俊美,像是欲语还羞的小家碧玉。
站在城楼下静静凝望着这座古老而漂亮的城池,思绪万千。中国古城并不多,唯有二十四座古城依稀可见,其他的随着滚滚历史的浪涛化作飞灰。
大理古城东临碧波荡漾的洱海,西倚常年青翠的苍山,形成了“一水绕苍山,苍山抱古城”的城市格局。
翻开大理古城的历史,自公元779年南诏王异牟寻迁都阳苴咩城,大理古城已有1200年的建造历史。历史上,大理古城简称叶榆,又称紫城,唐天宝年间,云南大理古城为诏王阁逻凤修筑的羊苴咩城。
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大理古城建于明洪武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82年,方圆十二里,城墙高二丈五尺,厚二丈。东西南北各设一门,均有城楼,四角还有角楼。解放初,城墙均被拆毁。1982年,重修南城门。
迫切的想走进城内,一睹这名气大盛的古城。穿过城门,厚厚的石洞便进入了城内。城内由南到北,一条大街横贯其中,深街幽巷,由西到东纵横交错,青石一块一块铺成的街道延向城中,全城清一色的清瓦屋面,木制的二层小楼,显示着古城的古朴、别致、优雅,仿若置身于古代小城中,忘却繁华都市的急促,也临时的忘却心中烦愁,放慢足步,随着古城白族人民的生活放松放松心情。
这里没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没有琳琅满目的商场与霓虹灯,没有大都市的繁华,但并不影响它与大都市一样人流如织、摩肩接踵,走在街道上,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一种闲适的表情。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心里都跟我一样多少揣了一种神秘而景仰的情愫吧?
大理古城有每年一度的三月街会,我们多已从电影《五朵金花》中领略到了她的热闹。可惜我们来的不是时候,自然无法见识到了三月街会的繁芜,以及白族的金花妹们和阿鹏哥们三月街上、蝴蝶泉边歌舞爱恋的浪漫风情。
古城里的街道南北、东西各一条主街,各种小巷与主街相通。古城流水景观由水渠、叠水、瀑布和小景组成。街到哪里,流水便在哪里,形成了“户户种花、街街流水”的美景,这等古城里是很难见到的。
一条直通北门的复兴路,成了繁华的街市,沿街店铺比肩而设,出售大理石、扎染等民族工艺品及珠宝玉石。街巷间一些老宅,也仍可寻昔日风貌,庭院里花木扶疏,屋外溪渠流水淙淙。“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的景象依然。
古城内东西走向的护国路,被称为“洋人街”。这里有许多的老外制作的手工艺装饰品,摆在地上卖。我是惊叹外国人也可以将中国的手工艺学的有模有样,摆上地摊做起了生意。
大理白族人居多,也有少许的傣族、回族、傈僳族等,但大多已被汉化了。除了美食以外,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大理的“三道茶”了,三道茶本来是白族喜筵上招待贵客的风俗。
大理除了玉器有名外,而风花雪月更具特色。苍山十八峰魏峨秀美、连绵不绝,山中风光宜人,茶花漂亮,站在山巅看古城一览无余。洱海碧波荡漾、绿水青山,像是一面镜子,又像是一块碧玉。洱海月便是观看夜晚那一轮月亮,每到农历八月十五日的中秋节晚上,居住在大理洱海边的白族人家都要将木船划到洱海中,观赏倒映在海中的金月亮,天光、云彩、月亮和海水相应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的图画。
走古城是慢节拍的生活,这里是旅游散心之地,不需要压抑快速的都市生活。游客无论逛街还是游玩都显的很是慵散,心情很是放松。
在人群熙攘的古城街头,缓缓的,走得极慢,每一步都踏实而温暖,聆听风掠过耳边的声音,偶尔抬起头,看一看天空,大理的天空是纯净的蓝色,有如心灵一般纯粹的颜色,一绺一绺的白云如剪影一般依偎在天空里,时光好似静止了。
在这里导游似乎成了多余的角色,不用他们讲解,你只要静心去感受,处处都可以得到无尽的欢快。在古城的街市上,你可以四处随意走走。站在街头,仿佛站在空旷的原野,喧嚣的人群并不能打扰我内心的宁静,就这样站着,直到天荒地老,所谓地久天长,就是这样的意境吧?
离开大理时,苍山如黛、洱海如镜,熙熙攘攘的游人往来穿梭,各自寻找着自已的去处、自已的快乐。自然的山水洗涤着疲乏的心,沉醉大理独有的了十二月的凉风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