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型依恋:亲密关系中的“情感刺猬”

回避型依恋者的内在运作机制里,几乎不存在【爱】的概念,他们生存的核心诉求只有一个:避免再次被世界抛弃。

回避型与普通人是两套截然不同的情感认知模式,恰似苹果IOS系统与安卓系统,各自的架构都完整而精密,复杂程度远超常人想象。因此很多时候回避型宁愿承受无解,也无法解释清楚。

因为你看不懂他们的系统逻辑,他们也理解不了你的情感规则,若无法认清这一点就会陷入痛苦循。因为对方那些看似非人类的行为,用你的认知逻辑根本无法解读,无法解读就难以自我说服,痛苦便会接踵而至。

安全型依恋者在充满爱的家庭中长大,父母不仅满足其物质需求,也充分关注心理需求,所以他们懂得爱,相信爱,既能自我保护,也能珍惜他人,更确信自己值得被爱。

焦虑型依恋者成长于缺爱的环境,父母虽满足生存需求,却常忽视情感需求,诸如重男轻女,否定是教育等成长阴影,让他们虽渴望爱,追寻爱,却总在试图证明自己值得被爱。部分人会通过无底线付出去换取感动,也容易用强势态度控制对方来获取安全感。

而回避型依恋者则在无碍的家庭中长大,父母仅提供物质保障,完全漠视心理需求,陪伴匮乏,情绪忽视,家庭关系冷漠,冲突不断是常态生存层面的。吃饱穿暖是这类家庭的唯一共识。

成年后的他们虽渴望被爱与认可,却极度恐惧、否定与抛弃,安全感近乎缺失,长期不被关注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学会了压抑情绪,甚至形成情绪开关,面对压力时能瞬间切断情感感知,次日便如失忆般继续生活。

尽管焦虑性与回避性都因缺爱存在共性,但本质差异显著。

焦虑型人格,无论多焦虑,其情感逻辑仍与安全性同属一套体系,他们渴望爱并会痛,如果行动争取平衡,深爱是不付出会难受,分离是会痛苦;

回避型的人,体系中几乎没有爱的模块,如同魔方缺了一角。

他们听说过爱的美好并心生向往,却无法真正理解爱,即便他人给予爱,也难以感知,自然无法回馈,因为自身匮乏的东西根本无从给予,他们真正渴求的是被认可,被坚定选择,害怕压迫与付出,在他们的逻辑里,付出等同于伤害自己,若爱需要付出,便等同于痛苦。

以下是回避型依恋者的系统运行逻辑:

第一,生存认知。

对普通人而言,活着是理所当然的事,而在回避型眼中,生存堪称奇迹,他们甚至不敢奢望简单的快乐。举个例子,寒冬夜晚,2岁多的孩子因咳嗽需顶急买药。母亲无奈留弃独自在家奔波半小时狗要归来时,孩子哭着说,你肯定忘记我了,忘记我就没有我了。孩童的恐惧本质是对死亡的本能焦虑,而回避型从小就陷入类似的生存威胁恐惧中,这也解释了为何他们常过度爱惜身体,源于对来之不易的生命的珍惜。

第二,共情能力。

很多人认为回避性共情能力差,这其实是误解,普通人依赖父母照顾生存,而回避信更习惯自我支撑,这是他们对情绪异常敏感,极易察觉自己与他人的情感不动,但是否回应则是另一回事。回避性长期经营与负面情绪,被痛苦的理解远超常人,这也是他们看似聪慧的原因。不回应他人。

人情绪是因为在他们眼中,他人的痛苦量极远不及自身心历,身吟闲得娇妻,而面对快乐也无动于衷,因为他们默认痛苦是常态,快乐是短暂,例如朋友被隔离,常人会关心无自需求,并主动提供帮助,而回避行虽真心关切,却请会说注意防护。情感真实存在,但付出资源意味着自我损耗,且他们认为感情不应以无质衡量。

第三,爱的定义。

世俗定义中爱是付出,回避刑警之。的确未解深意,常人爱上一个人,会渴望融合,分享与战友,本能想与对方共享美好,并创造更多价值,也默认对方的资源可互通,而回避行从未体验过爱,将爱理想化到可跨越一切现实,克服人性弱点的程度,认为真爱应是无条件付出。若对方有任何需求,如回应、陪伴等,便不算真爱,再确认对方是真爱前,他们不会付出真心,而是选择观望,必然再次受伤。

第四,自私与自立。

人性本能趋利避害,但健康环境中成长的人会通过利他实现利己,而回避性秉持直接利己原则,金钱观念强烈,利益面前优先自保,因为成长经历让他们坚信唯有自己可靠,这种生存策略虽显自私。从长远看可能吃亏。但他们更关注当下,未来不可知,守护现有资源更重要,这也导致他们常被评价为割局小,目光短浅。

第五,回避的本质。

很多人认为回避性还。亲密关系,实则不然,他们回避的不是关系本身,而是索取。当察觉对方的爱戴有条件如物质或情绪索取,便会启动回避机制。

若对方始终无条件付出,理解、照顾,不提出任何要求,他们反而不会回避第溜压抑性自我保护机制。

第六,自我保护

回避型有一套看似可怕的自我保护策略,不回信息,不接电话,制造暧昧、怀念前任、出轨、性冷淡等。

这些行为的根源仍是被被抛弃的恐惧,如同幼儿出世的生存焦虑,他们通过制造距离或毁坏关系来避免依赖,从而减轻潜在失去的痛苦,甚至在恋爱初期,就开始在心中预演分手场景。所以真正分离时看似平静,却在无形中消耗着感情。

这种矛盾源于基因层面的双重指令:

一方面,生存本能让他们怀疑一切,认为唯有自己可靠。

另一方面,生物本能又驱动他们追求亲密关系,寻求人生完整,这种撕裂感是他们边渴望完美伴侣,一边又用各种策略破坏关系,明知矛盾却无法改变,最终陷入不配被爱的自我否定。

第七,矛盾合体特质,回避型人格常常陷入自我矛盾,渴望完美伴侣却甚至不存在,期待无条件付出的爱人又明白不现实,希望有人接纳内心阴暗面,却不敢暴露,期待强大伴侣,引领自己又希望对方绝对顺从。

这些自相矛盾的诉求,不仅让他人觉得拧巴,自己也深感无力改变,最终强化不配合的认知。

正因回避型的内在系统与常人差异悬殊,若强行用自身逻辑要求对方,这会导致系统识别错误,连基本理解都无法达成,更遑论认同与接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