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还没有将我包围的学生时代,我也是个一天到晚手不释卷的书虫。在我的生命历程里,看过的书,包括经典名著应该不算少。如果你要问我最喜欢的名著是那本,我大概会还算肯定地告诉你,是《简爱》。
作为我们家书架上“出架率”最高的书,从小到大,我应该已经翻过它几十次了。小说的一到四章描写孤女简爱苦难的童年(在舅母里德太太家),五到十章描写她在洛伍德慈善学校的成长(九年),十一到二十七章则描绘了在美丽的桑菲尔德庄园里发生的,她和罗切斯特先生之间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
那么,透过《简爱》,我看见的是什么呢?不同年龄段,内容各有不同。
一、儿童时期,看一个人
最早看简爱,是我小学三年级转学到县城,住在姑姑家的时候——他们家的书架上有一整套中外名著。我那时候刚从原本的乡镇小学转到城里,离开了熟悉的老师同学。也许是不适应,也许是其他的什么原因,总之,我突然“抑郁”了。整个人变得内向不爱说话,每天最愉快的事情就是完成作业之后抱一本书把自己藏在窗台上看书。
所以当我翻到这本书的时候,是将简爱视为“同类”的。虽然姑姑一家和里的太太一家并不一样,但对当时自觉“不美,不聪明”的我而言,简爱这个角色很有代入感。
相信现在的孩子读简爱的时候,应该也是一样,简爱在家中,在学校既熟悉又陌生的生活总能让大家觉得既亲切又新奇。我们和简爱一起面对可恶的舅母一家,同仇敌忾,因她的痛苦而痛苦,为她的斗争而鼓劲喝彩。于儿童而言,这本书就是一本精彩的“坚强女孩成长记”。后半段的爱情章节,并不“好看”。
二、青春期,看两个人
进入青春期,作为一个花样少女,对“爱情”总是带着几分好奇的。
身边早熟的同学有些还谈起了小恋爱。但未来的另一半,其实只是脑海里一个眉目不清的平面形象。最多代入几分偶像剧男主角或者身边突然抽条的男孩子的影子。
这时候,作为一个非主流的爱情小说男主角,罗切斯特先生的形象就显得挺有意思了。他长得不帅,甚至称得上有几分丑陋;他不温柔,不阳光,脾气暴烈还带着点阴笃。可是当他和简爱在一起时,他们之间总是有种张力——那是一种让读者把目光投注到他们之间你来我往的口舌之争和眉目官司,忽略他们不美型的外观的力量。
而简爱那段经典的关于内心平等的自白更是能让内心自卑的女孩子们引为经典:“你以为我会留下来,作一个对你来说无足轻重的人吗?你以为我是个机器人?——是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能忍受别人把我仅有的一小口面包从我嘴里抢走,把仅有的一滴水从我的杯子里泼掉吗?你以为,就因为我贫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也没有心吗?——你错了!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同样有一颗心!要是上帝曾给予我一点美貌,再加上大量财富的话,我也会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不是用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用血肉之躯跟你说话,就好象我们都已离开人世,两人一同站在上帝面前,彼此是平等的。”
三、职业角度,看一群人
当我成为一名教师之后,接触到不同性格的孩子,时而想像他们的未来。这时候,再来看《简爱》,就会不自觉地把注意力放在比较人物性格上来。
简爱和海伦,同样具有美好品格的两个孩子,一个刚强,一个柔软,如果生活一个平和安逸的年代,一定能成长为两个同样优秀的女性,获得各自的幸福。
可是,当他们陷于污秽的环境时,简爱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不断和黑暗抗争,积极吸收生命中的每一点阳光,所以她最终坚持到光明的到来。而海伦,她是一颗纯白的心灵,在当时既珍贵又脆弱,她对生活始终虔诚,但生命的黑暗面最终吞噬了她。
罗切斯特先生生为幼子,从小面对贵族家庭与生俱来的不公正,故而性格养得粗暴又有些许偏颇。而后家庭的变故,婚姻的不幸以及上流社会空虚奢靡的生活掩盖了他最后的天真。如果没有和简爱相识相爱,他终将为生活所麻痹,终日浑浑噩噩,成为物质条件优渥,内心却贫乏干枯的“行尸走肉”。
人的性格,人的环境,人的命运,三者相互纠缠,相互影响,生命,就是这样神奇。
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透过《简爱》,我还将看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