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徐铮主演的影片《我不是药神》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人们或是义愤填膺的讨伐药企的贪婪无情;或是感叹生命的波折无常;或是赞赏印度政府的“以人为本”,从而批判中国政府的“见死不救”;其实在这些情绪的背后,都隐藏着对自己或身边亲友们将来可能发生和需要面对的健康医疗问题的担忧,正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医疗版:病吾病,以及人之病。
再激烈汹涌的吐槽和情感倾泻也无助于改善生活为我们准备的磨难和困难。生活总能教会我们所有。当讨伐批判的声音逐渐平息下来,我们更需要的是冷静的思考和锐意的执行,为《药神》一片提出的这个难题准备一个我们“力所能及”的答案。
生老病死无人可以逃脱,它们更多的不在自我能掌控的范围内。
“生”由父母交给我们,“老”由时间带给我们,“死”无人愿意却无法逃脱,只有在“病”这个字眼上,是我们能够切身体会并做出努力去改善的。于是它无可逃避的成为了生命历程中的焦点。
我们去药店或医院时,一颗看似普通无二的药片怎么会那么贵呢?有些可能需要耗费我一个月甚至一年的辛苦工作所得,它们是如何定价的呢?听说一盒几千上万元的药剂,成本价其实只有几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