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春光明媚。适宜踏青,适宜回乡。得知南京的邬老师和他夫人,要回震泽镇泽踏青寻旧忆往,期盼,等待。
邬中建老师当年是2班和4班的语文老师,他在震泽中学教了2年书后便调回南京,从事别的工作。对于他来说,我们是他职业生涯中唯一的学生。邬老师保留着他在震中教书时与同事学生的合影,保留着当年他往返震泽与南京的一大堆车票,还保留着4班学生的座位表和他们的成绩单。如此有情有义有心的老师,留给学生的记忆同样是深刻而难忘的。
从小镇的东面走向西面。邬老师说。12年前他携夫人回过一次震泽,在禹迹桥和慈云塔前留了影。老师边说边翻翻着手机里的照片给学生们看。“当年,慈云塔是开放的,我和夫人一口气登临塔顶,俯瞰古镇,景色秀丽。”邬老师沉浸在甜蜜的回忆中。
在邬老师看来,小镇东面的景色再美,还是比不上他工作两年的震中校园。对于校园周围的记忆,邬老师也是记忆如新,从汽车站走到震中校园,要经过一家影剧院,还要经过一座虹桥,和渔业大队。按着邬老师的记忆,寻路前行。而生于震泽,长于震泽的我,每一次走在街巷中,久违的亲切感更是油然而生。
邬老师对小镇的点滴记忆,在陪同的学生中,与我重叠的比例是最大的吧。因为当年我居住的周坊元弄,是邬老师从汽车站到学校的必经之路。听着邬老师对37年的点滴记忆,我的思绪被亦被拉回至青葱年代。影剧院前身的灯光球场、球场边的大水塔、虹桥边同学家的玫瑰花、对“网船人”的恐惧感。。。。。从前的记忆,童年的时光,就这样一一呈现在眼前,清晰可辨。
残败的沧桑之中,更能让人追忆到过往真实的影子。那一排最初的教师办公室,早已经闲置空关着,隔着灰蒙蒙的玻璃窗向内张望,黑乎乎的什么都看见。邬老师说,他的办公桌邻窗,靠近门。我说,父亲的办公桌是最里面的,每次我都站在走廊外等父亲晚自习结束。邬老师笑着说,我到震中的时候,你父亲已经在校长室了呀。哦哦,我的记忆超前了。
当年,从办公室走到电化教室,是有长廊链接的,电化教室三面内设走廊,很多学生喜欢依在栏杆处休息看书。记得在电化教室的西面走廊里,还开设了获奖征文展示橱窗。有一次征文比赛我得了第二名,杨烁同学荣获第一名,他的获奖征文被贴在橱窗内展示,我特意过来阅读学习。
邬老师慷慨地说,当年震中的电化教室配置的设备十分齐全和先进,当年我们语文组还开设了很多文学系列讲座,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的,不知哪位同学还记得?同学摇头不语,我低头回忆。邬老师笑着说:那次讲座总共有4位老师参与,我开课的题目是《蜀道难》,我可是作了充分准备的。猛然间记起,我是聆听了邬老师的讲座的,因为就在那次讲座上,慷慨激昂的讲述,让我深刻的记住了《蜀道难》,却独把讲课老师忽略了,终究有些不好意思。
此刻,端立在电化教室前,逝去的历史,仿佛有呈现在眼前。只在瞬间,很多细节之外的种种记忆,更能让人想起震中的过往岁月。
同学们四处张望,想要找寻当年的教室。那些年,课休时间,教室后的小竹林是男同学们的领地,女同学就在教室前赏看紫薇、含笑和栀子花。当年的教室已不复存在,保留完好的是那座尊经阁。邬老师与他夫人站立留影,他说,在震中两年,除了教室与办公室,尊经阁是我时间停留最久的地方。而对我来说,尊经阁留给我的印象更是难以磨灭。无论是楼上的化学标本室,还是图书馆阅览室,抑或是尊经阁的两棵腊梅花和银杏树,我在这里消磨
我们这群85届的震中毕业生和老师,站立在阳光下,凝视着古老的尊经阁,久久不肯离去。无论看到什么,留在记忆中的,依然还是自己想记住的事与人。
邬老师仅仅与我们相处了两年,但在学生的记忆中,他是一位知识渊博、感情丰富的老师。严同学说,老师讲课声情并茂,文学底蕴深厚。上课中,邬老师不仅自己陶醉在课文的讲解中,同时也深深感染了我们。吴同学说,邬老师的那句“旅行是感性的阅读,阅读是理性的旅行”让我记忆犹新。曹同学感慨道,感谢老师给我们又一次相聚的理由,经历重逢循听过往,体会到老师为人处事的那份执着,引领我们这些年过半佰的一群同学去领悟什么才是人生真谛。
晚餐时,邬老师用他那具有磁性的嗓音,为同学们再一次朗读了《荷塘月色》。这也是当年邬老师第一堂课留给学生的印象,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加上富有感染力的朗读方式,让同学浮想联翩,想象着荷叶随风起舞时,婆娑婀娜的身姿,想起白色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仿佛清纯妩媚的美少女就在妩媚眼前。
邬老师在震泽行感言中写道,我一直只是一个与大家相处两年,被你们称为“老师”的平庸之人,一生平庸取任性。我在震中两年,从没有当老师的心态,我只是比你们大了8、9岁,倘若无意中对某些同学有丁点的小影响,也绝没有半点做“恩师”的态度。
其实,邬老师没有教我们班,他不是我的语文老师,除了那次文学欣赏讲座,今天,我是第二次聆听邬老师的朗读。但我由衷地尊佩老师,也十分荣幸在明媚的春光里,陪着老师与师母,重温过往时光,尽述青葱岁月。
夜晚,我们在“四碗茶”室喝茶聊天,看流水,赏夜色。邬老师的夫人陈燕老师发微信:震泽古镇,夜不醉人人自醉。之前,她从吴江通中读到我写的有关姚明的文字,下午还特意到姚明爷爷的旧居打线弄探访。她感慨道:小镇故事多,充满喜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