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一直在阅读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书,不管是儒家,理学还是心学,说来说去都绕不开“天理”这个词。
儒家把“仁”字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其实,人真要做到“仁”字,就是与天理相和,也是一种无我的境界。
理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存天理、灭人欲。”
心学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而良知就是天理。
那么,众家学说所指的“天理”又是什么呢?“天理”真的那么重要吗?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这人太坏了,真是丧尽天良,将来肯定天理难容,不得好死。”“不用怕,有老天爷看着呢!”“苍天啊,你就不能救救我吗?”……
那么,老百姓口中的“苍天”、“老天爷”又是什么?它们和“天理”之间又是什么关系?
这几个问题,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也使我产生许多困惑。
其实,要想了解中国文化,“天理”就是一道绕不开的坎儿。“他”好像是中国哲学的源头,又像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其实,人们口中的“老天爷”“苍天”多数指的就是“天理”。
如果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心境,和“天理”完全吻合,那么这个人应该就是我们所说的“圣人”吧。
人人都想成为圣人,人人就必须遵从“天理”,不得违背,因为“天理”是至高无上的。
那么“天理”从何而来,又将去向何方?
通过翻阅资料,经过自己思考后,我有了自己浅显的观点。有失偏颇之处,还望大家指出。
“天理”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需要从两个方面回答。
一、“天理”是自然法则,客观规律。例如春夏秋冬,日夜交替,斗转星移,以及人类生存的基本诉求(吃喝拉撒)等等,这些自然法则、客观规律不为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存在,恒古不变。
二、“天理”是道德意识,也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是对个体的一种道德约束。例如儒家提说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等,以及佛家所说的“真善美”,心学所提的“良知”。
“天理”中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的部分,不仅针对人类个体,也针对世间万物。遵从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才能生存下去;违背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其结果只能是死亡或灭绝。
可见,遵从“天理”的重要性。
“天理”中道德意识的部分,只针对人类组群。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我们有道德意识。道德意识不仅仅是个人的道德境界,更主要的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的道德体现。遵从道德意识,才能被他人所接受,被整个组群所接受;违背道德意识,胡作非为无法无天,就会被组群所抛弃,甚至被组群直接杀死。
人类有两种属性,动物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类的活动方式主要是群体性活动。道德意识,会使人类远离人的动物属性,逐渐取向于社会属性。而道德意识越强,那么人类的群体性活动就会越有效。道德意识的存在,可以减少组群内耗,提高活动的效率,这是非常有利于人类组群发展的。
“天理”的存在就是要我们在遵从自然法则、客观规律的同时,能够更好地调和与组群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他”是人与人交往的准则和规范,“他”是个人修身养性的总纲领。
“天理”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人类组群的有序传承以及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天理”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的生存经验,也是绝大多数人的约定俗称。
我们做为个体,遵从“天理”,就是为了既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又能更好地融入组群,让自己更加地像一个人。
我想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还会不断有新的内容添加到“天理”中去。“他”也不是一成不变,因世间万物皆有变化。
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这就是中国的哲学辩证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