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青春才不会后悔,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过的,成功学的定义和意义是什么?
总叙,青春.人生.成败是人为造就的,和希望一样。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其实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就像地上的路,世界上本没有路,走得多了也便走了路。”
致青春:青春一开始就被定义为褒义词,说的人多了,流传得久了,人们就毫不质疑,而且还很向往美好的青春。翻阅古今中外的非童话的人闻轶事,环顾邻里街坊,无不在49岁(青春在年龄上一般被认为可推迟到49岁)以前有诸多不幸.磨难,而且记忆犹新,许多终身难忘,幸运和愉悦总觉得少之又少,似乎是青春段的调味剂和兴奋剂。青春慢慢演绎成为一个希望。所以当看到其他人(无论出身,尤其是出身较低的小人物)凭借自身的努力和奋斗获得一番成就时,几乎所有人都会产生共鸣,而且会发出由衷的敬佩。其实观众潜意识里就认为他是自己的榜样和化身,相信自己终究一日也会闯出一番事业来。这也是为什么励志成功类书籍和关于奋斗、青春之类的电影和文学读物比较受欢迎的原因。但是,真正的问题出现了,为什么生活中的实证(经验验证)推翻不了青春褒义的伪命题?前年网络有句流行语,别跟哥谈理想,戒了。近年,二十岁左右的人大多都表示青春已逝去,不可追也。其实,青春也像个童话一样,过来人不愿意过早毁灭下一代的希望。可是教训不断重复,苦涩忧伤是青春的主旋律。经过笔者长期调研发现,原因来自于中国历代以来的性善论基础和人们对社会的理想主义情节。倘若上辈修正青春的概念,那么在此基础上如何引导下一代积极向上将会是另外一个问题。可是,有谁愿意说皇帝的新装什么都没有?有谁愿意给皇帝一件平常的衣服吗?青春听起来就像穿衣服一样华丽,难道朴素一点不那么伪高尚就一定低俗讨人弃吗?
致人生:人生是丰富多彩的,充实的,是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有意义的?人生是虚无,荒诞,滑稽,命运弄人的?都是谁说的,你信吗?你敢信吗?如果较真一点,这两种不同的经历感受或多或少都会有,那么如何判定呢?还是听别人说吧,简单结合下自己的亲身经历加以验证,那个多,就算哪个。这样的法子最简单,最不伤脑筋,不会轻易陷入纠结。可是,不经过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这句话好经典哦,听起来很有道理啊。是不是?如果是,那么人生可以被设计吗?出生下来幼儿园,小学,一直到毕业,到死亡,是满足了国家学校的设计还是满足了家长自己的设计?如果不可以被设计,那是顺其自然还是随波逐流,那追求有什么用?人生爱开玩笑,对吧。人生是一个名词,一个静态词汇,对吗?还是说活人没有资格说活人的人生,死人才有人生,虽然是过去的。为什么?为什么人生总是听起来很亢奋,是来源于道教长生不老的信仰还是孔教士大夫的政治理想?可是,人们的人生总是长期伴随苦难。
致成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得必有失。成功经验,失败教训,总是不绝于耳。成败程度、对象不一样,说法就又不一样,这是有道理呢还是诡辩?可是究竟如何才能清晰地表达成败呢?笔者无法给出直接答案。笔者认为用一个个目标来代替成败更好地为人所认识和应用。,有期限的目标对个人的角色而言。另外,由于传统和习惯的力量,人们还是经常用到成败,而且在评价一个死人更有争辩意义。
综合起来看,青春、人生、成败都是很虚伪的词汇,完全信任这就生活在一个共同的谎言世界里,年轻一代如何面对现实与理想,自杀死亡率如何不升高?这是原有人共同捏造了一个美好的童话希望,也是他们的共同合作亲手毁灭希望。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间,若还是原来,社会整合必然失败,规范约束也必然不足导致社会越轨、凸现,美好的和谐且稳定秩序也只能存在于乌托邦里。
英雄,往往是用牺牲来定义的。这样子,还有多少人愿意当现代大侠?(扶个老人当少侠还得思考再三,发微博声明)。《魔侠传之唐吉可德》影片最后主人公唐吉说:“对,我就是一个傻子,一个神经病。就是因为有才能的人不站出来,所有人都不站出来,但是这件事情一定要有人来做,所以只能由我这个世界上最傻最弱的人站出来面对这件事。”毛说只有仅仅依靠群众才能有发展。实践证明,提倡和呼吁乃至道德规范对于破坏社会秩序,行恶的个人和团伙的约束力和制约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几乎每一个人都团结联合起来,共同一致抵抗虚伪与恶,才能回到人人都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的个体自由与社会秩序共存的时代。
写于2014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