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看过这段视频的家长朋友们都会被这短短五分钟的视频感动得热泪盈眶。我想说,不管你的孩子多大,也不管你是否有孩子,都应该看看这个视频。
我们看到,放学后,别的孩子都干干净净的走出校门,可你的孩子却满身泥泞,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惊讶,愤怒,指责,还是打骂?
我相信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家长都会指责孩子。“你干嘛来着,把衣服弄得这么脏?”然后不等孩子解释,我们会大声地斥责,然后教育:下次不许了啊!如果再让我看见你把衣服弄得这么脏,我就凑你!
我说到这儿,是不是好些家长在手机的那一端偷偷地笑了?当然,我说的这只不过是大部分家长,也有做得很不错的家长朋友。
那现在我们再回来,视频的最后其实它告诉了我们:比起教育好一个孩子,洗去淤泥很容易,而现实情况却是在洗去淤泥之前还会发生太多“复杂”的程序。我们要关注事情结果前的过程。
比如说,当妈妈看到满身泥泞的孩子,我们认为孩子肯定又是调皮捣蛋了,这其实就是我们家长对于糟糕事件的投射。也可以说是我们思想上的先入为主。我还记得自己的孩子上幼儿园之前的一次家长说明会上,老师讲:放学后你如果问,在学校老师有没有打你啊?孩子很可能会说打了。因为那个年龄段的有的孩子可能还分不清好坏,只会顺着你的话往下讲。也就是说,你在用你的主观臆想来给孩子做着一个思维引领。孩子顺着你的想法和情绪,潜意识就满足了你的投射。
举个自己孩子成长的例子:记得孩子上幼儿园小班时,有一次晚上放学回家,有两个家长找到我,非常紧张又气愤的说:听我儿子说,今天老师给孩子们吃了个黑色的糖豆,你赶快问问你家宝贝儿吧!
于是我连忙把孩子叫过来,问他:今天老师给你吃黑色糖豆了吗?孩子一脸蒙圈的看着我,这时他爸爸急了,连忙引导着问:老师给你吃黑色的豆子了吗?见孩子不语,于是又接着引导:就是黑色的、小豆子、甜甜的,有吗?孩子听后,开始迟疑了起来,说有,又说没有。他爸爸听后还不死心,又有些急躁的向着孩子吼:有没有给你吃黑色豆子?于是我急忙拉开了他并严肃地对他说:请不要用你的主观臆想来引导孩子,我会调查清楚。
最终,事情的结果是,那个小孩是因为看动画片有吃黑色糖豆的片段,于是幻想着老师也给他吃,于是向家长做了这样的表达。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我家先生对孩子的这种主观臆想的问话,其实完全是他自己的投射,这件事差点对学校和老师告成极坏的影响。因为我们还没有任何调查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先下了结论。
第二,就是控制不住的情绪爆发。当自己不好的想法被自己确认后,负性情绪便会随之而来。大街上,我们经常都可以看到一个不停批评指责的家长背后跟着一个垂头丧气的孩子。其实小孩子犯了错误很正常,但孩子小的时候如果被家长的这种狂风暴雨般的情绪所吓住,你再不给他解释的机会,委屈和解释孩子不敢也不知如何开口了,当孩子大了之后,对于性格外向的孩子来说,他要么据理力争,把属于你的情绪给你怼回去,要么像带了副耳机似的,把所有不愿意听的拒之脑外。你会听到很多家长会说:我家那孩子啊,你跟他说什么,都不待搭理你的。而对于内向的孩子就会很麻烦,他会在你的这种机关枪似的的指责中被培养成胆小、懦弱的性格,以后的生活和人际关系中也不会很顺畅。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当指责过后少不了一顿的认知教育,甚至要求孩子保证以后不做类似的事情。那其实呢,我们教给孩子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是每个家长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但有意思的是,每当你觉得孩子错了,你那一番自我感觉良好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教很有可能只是在满足自己作为“家长”的需要而已,这里面其实包含着你说教的自恋情结在里面。事实上,孩子能接收到的可能非常有限。
举两个例子:
一个休学3个月的青少年说
期中考试没有发挥好我也很难过,可更让我寒心的是父母和老师。考试那几天身体不舒服,一直没胃口,父母只认为是压力大了,关心的也只是考得怎么样。老师看到的只是成绩下滑得厉害,偶尔一次的上课走神被他认定为成天无精打采。每次想和他们好好谈谈时,他们就会以为我是在为学习不好找借口,这样的学上得还有什么意思?
一个不愿回家的青少年说
我只是看不惯另外两个同学老是欺负一个女生,为她出头说了几句公道话,最后发生冲突,家长来到学校后不分青红皂白的一顿打,让我懒得解释我是不是早恋了。
通过这两个例子,请问大家有何感想?你真正了解你的孩子么?真正能了解到他们做一件事的动机是什么?感受是什么?有没有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挫败感?
其实,当你在指责孩子的同时,也就相当于站在了孩子的对立面,此时孩子的内心是孤立无援的,他是多么渴望他最亲最爱的爸爸妈妈能先认真地听他讲讲内心的声音啊!
在这个世界上,自认为最了解孩子的人,一定是他的爸爸妈妈。的确,妈妈辛辛苦苦10月怀胎,用血肉之躯滋养胎儿成长。当婴儿呱呱坠地之后,爸爸妈妈又不辞辛劳的伺候小婴儿的吃喝拉撒,日日夜夜盼望着他快快长大。不但提供给他物质的享受,也要关注他的精神,让他愉悦的享受成长的过程。然而,爸爸妈妈真的了解孩子吗?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大多数爸爸妈妈都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附属品,很难跟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
而且随着孩子渐渐长大,爸爸妈妈越来越不了解孩子,但他们却意识不到这个问题,动辄就会说:你是我养的怎么可能不了解你呢?其实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就暴露了父母对孩子精神世界的无知。生活中,当孩子犯了错或者是有任何需求的时候,爸爸妈妈总是为孩子好的。,强迫孩子的思想,听从他们的旨意。比如说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替孩子择校,给孩子托人找关系找工作。当无数的亲子沟通不够顺畅而感到烦恼时,其实问题只有一个,尊重孩子,不要先入为主。因为你这样, 很可能会最终歪曲事实本来的真相。举个例子明明和乐乐在公园里一起玩,他们的妈妈站在一旁聊天。没完多久,乐乐突然哭了起来。妈妈们赶过去,发现乐乐紧握着小手。乐乐妈妈紧张的看着自己孩子的手,发现手指头有些红肿。妈妈问:宝贝你的手指怎么了?乐乐哭着说:我的手指被明明咬了。我没有,我没有,我没有咬乐乐!明明赶紧为自己澄清。这是,站在一旁的明明妈妈不由分说:你这个孩子怎么学会咬人了?前天你还咬了你爸爸,现在居然又咬乐乐!听到妈妈的话,明明委屈的大哭起来,不停地喊:我没有我没有!看到明明委屈的样子,乐乐妈妈赶紧说:明明别哭了。阿姨相信你,我相信乐乐会说真话的。原来,乐乐妈妈仔细查看乐乐的手之后,发现没有任何牙齿的痕迹。后来乐乐也自己说,这是他自己磕的。
这件事反映的是我们家长个人的投射问题,是你怎么样怎么样……这样的结果是很可能会造成误会,伤害到孩子的心灵。所以接下来我们要谈的第二个问题:学会认真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刚才那个故事呢我们站在妈妈的角度来想问题,我们当然能理解明明妈妈的歉意和烦躁。然而,哪个孩子不闯祸呢,孩子成长的过程似乎就是一又一次犯错的过程,这就注定了爸爸妈妈在抚养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必须接受和处理孩子不停出现的各种状况。如果妈妈歇斯底里,亲子沟通必然会受到障碍,孩子也就再也不愿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了。
有人说,养育孩子是一条修行,这句话简直太有道理了。养育孩子的的确是一场修行,帮助我们放缓生活的脚步,等一等贪玩的孩子。如何才能做到让妈妈心平气和呢?妈妈只有发自内心的爱和接受孩子的一切,包括孩子的满身淤泥,才不会有怨言。当孩子不愿意倾诉,爸爸妈妈首先要做的就是心平气和。实际上,孩子看起来很小,心里却很有想法。当父母一次又一次的按自己的意愿去否定孩子的话,他就会对你关上心门了。如果能静下心来听听孩子是怎么说的,了解孩子的想法,爸爸妈妈往往会发现自己误解孩子了,一切原本可以更加和谐融洽。
这是我在电视上看到的一期亲子访谈节目:小宇8岁,妹妹2岁,他们之间总是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很难高高兴兴地在一起玩耍超过半个小时。每当听到妹妹的哭声,妈妈总是冲过去,问小宇发生了什么事情。小宇总是在耐心的诉说事情的发生经过:当然,目的是在洗清自己:妹妹的哭泣跟我没有任何关系。而妈妈听了几分钟就不耐烦了,对小宇说:好吧,别说了,我不想再听到小妹妹哭。如此几次。,妈妈在听到妹妹哭,几乎连问都不问,就直接对小明说:你怎么又惹到小妹了?别让他哭!我正忙着呢!就这样,小雨渐渐变得沉默,也不愿意在和妹妹玩了。
一天,妈妈看到小宇闷闷不乐地坐在那里,问:小宇,你怎么了?小宇厌烦地说:怎么都无所谓,反正你们也不在乎我!说着,他居然大哭起来。妈妈感到问题很严重,于是请了家庭心理育儿专家,育儿老师耐心地和小宇聊了很长时间。情绪爆发的小宇,这才一股脑地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原来,他觉得妈妈不爱自己,而且也根本不在乎自己的想法。所以他不愿意再和妈妈说话了。心理育儿专家给妈妈留了作业:让妈妈学会倾听。妈妈也决定了要这么做。
当又一次听到妹妹的哭声时,妈妈没有像以往一样劈头盖脸地说小宇,妈妈安抚好妹妹,很耐心地听小宇诉说。这样坚持几次后,妈妈发现小宇的情绪变好了,而且随着她学会倾听,小宇和妹妹的关系也变更加融洽,这也许是妈妈的爱和关注让他更加包容妹妹。也是妈妈的这份理解和包容,让孩子在爱的滋润下不断健康地成长。
在这里,我想提醒家长朋友的事?,我们一定不要说:闭嘴!都是你的错!你怎么又说错了呢?一切都是你导致的!等话,否则孩子就会关闭心门,不再打开。明智的爸爸妈妈会首先肯定孩子的想法和情绪,对孩子表示理解和体谅,用心倾听孩子讲述的事实,然后再找机会引导孩子。在孩子心里,爸爸妈妈支撑起的家就是他们的整个世界。只有在家里得到爱和关注,他们才会变得宁静祥和。
每个父母可能永远都欠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尤其是他们犯错或出问题时。视频中让我感动的不是孩子的善良,优秀,而是母亲们能停下来看到事情的原委,最终可以看到自己的孩子是多么的棒。我想那个哭泣的妈妈除了没有过多的批评孩子,被孩子感动之外,还有一部分是为自己糟糕的投射而内疚以及庆幸自己的情绪还没有爆发出来。
停一下,这个技能在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中实在是太重要了。停一下,你才可能意识到自己将要出现的情绪反应,然后控制,之后你才有机会去弄清事情的始末,才可能发现孩子不一样的一面。停一下,才可能帮你打开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桥梁,使你们的谈话空间和可能变得更大。停一下,同样可以帮助你打破在孩子哪里的刻板印象,当孩子向你诉说一件事,然后低头等你大骂却发现你停下来时,猜猜他会想什么?
犯错后的孩子自然会有恐惧内疚的情绪,一顿大骂不仅帮不到他,还可能使恐惧内疚转变成憎恨。3—6岁的孩子处在第一次自主期,同时也处在“自主对内疚”的心理冲突阶段,如果每一次的探索行为最后都是不认可,孩子的自信和创造性必然受到强烈的打击。而青春期又是孩子的第二次自主期,这个时候的他们需要更多的自由空间来发展自我,而不被理解,不尊重,不认可等可能造成他们迷失自我,或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表现自我。
此时,我们的课程接近了尾声,我想和大家说:
每当我们的孩子犯错或出问题后,我们都能先停一停,然后先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再和他们在安全的体验下进行沟通,我亲爱的家长们,你们愿意尝试吗?
需要提醒的是,青春期的孩子通常会“满身泥泞”的出现在你面前。
请停一停,好吗?
好,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了。下期我们要探讨的话题是:青少年攻击性的背后引擎分析。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