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到最后你才发觉,心里头的野兽,
还没到最终就已经罢休。
——《裂缝中的阳光》
一.
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有过我这样的经历:
有一次考试过后,成绩下来,有人欢喜有人愁,我呢,不好也不赖,在我预想之中,也算是有个交代了。
此时一个同学小雷问我:“小江,考的怎么样了?”
“还行,你呢?”我问
“不怎么样,不过没所谓,我的水平不止这样,我用全力的话,前三没问题!”小雷仿佛在说什么誓言似的。
但我却只是在想:既然你知道自己可以做的更好,那为什么不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考试呢?
既然能做的更好,就别给自己找借口。
二.
借口是弱者的遮羞布,行动是强者的垫脚石。
在电影《面对巨人》中,教练让队员布鲁克进行死亡攀爬——背着队友进行四肢爬行。
在平时,布鲁克觉得爬个20码就差不多了,最好也不过50码。
但是教练让他蒙上了他眼睛,并且在一旁督促着。
“到50码了吗?”“别管这个,你答应我要做到最好的!”
“我的手就像在燃烧一样。”“那就让它燃烧!”
“我好累。”“我知道这好累。”
最终布鲁克突破了自己的记录,横跨了整个球场。
第一次看到这个片段时,是我高二的时候,确实令我感到热血澎湃。就是现在,它也能给我带来鼓励。
因为它向我们阐述了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去为你的目标行动,去逼自己一把,你才能见到更优秀的自己。
三.
然而,很多人就是倒在“逼自己一把”上面。
为什么?因为一种源于小圈子的“舒适感”。
我们总是本能地在与自己周围的人比较,而且这种比较方式很“折中”。
即我们不能是圈子里的最底层,这样会被人瞧不起;
也不能是最上层,这样会引人瞩目,压力大,一旦落魄,遭受的白眼有可能比最底层的人还多。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是一个理想的地方,既不用受白眼,也不用担压力,如果是靠近上层的地方,那就更好了,可以让你傲视你圈子里的大部分人,优越感充斥着你的生活,“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仿佛说的就是你。
于是,“舒适感”由此而生,而大部分人都处于这个阶段之中,自然而然地就不想再去“逼自己一把”了。
固步自封,无疑“温水煮青蛙”。
也就出现了“我只是没尽力而已”的说辞。
毕竟,承认自己懒比承认自己蠢体面多了。
殊不知这样的人,其实是又蠢又懒。
四.
其实,我们只须正视自己的懒惰,弥补自己的不足,就能好好地逼自己一把,从而实现一次自我提升。
一次考试,一次运动,一次创作,都可以是你提升的机会。
怕什么呢?是怕失败吗?是怕嘲笑吗?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问你,你就甘心这样浑浑噩噩地当个“中间人”吗?
看着别人考试高分;运动获奖;创作出名时,你甘心一边表面祝福,一边内心嫉妒吗?
安慰自己“我只是没有尽力而已。”,你觉得你相信吗?
既然不甘心,那就全力以赴地去做,做到自己最好的程度为止。
别人嘲笑你白费力气就让他笑去吧,正在攀顶的人是无暇理会山底的人的。
就算失败了,你也能跟自己说:我真的尽力了。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愿我们都能变成更优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