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论语》公冶长第17节。上一节孔老夫子用三句话来讲解我们应如何处世。这第一句就是:其行己也恭。这一节孔老夫子就用具体事例来进一步地阐述。
恭:形声字。从心,共声。本义:恭敬,谦逊有礼。
自己的行为是恭敬,谦逊的。这个行为可以是对人,也可以是对事对物。我们对人对事,要存敬畏之心。越是出仕做官,越应心存敬畏,不然很容易自我膨胀的。
到这一节,孔老夫子把这个恭敬、敬畏的对象明确定义到了人。出仕做官,我们在与人相处时要时刻心存敬畏,做到恭敬谦逊。而不是拿捏官威或是做奴才之相。
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有个叫晏婴的人,很善长与人交往。(关键在于)就是相处久了,仍能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
久而敬之,长久地保持恭敬谦逊。这个长久保持,很好地说明晏婴不是在作秀,是出于其本心。唯有对人对事心存敬畏,才有可能真正做到久而敬之。
其实从这里分析下去,还可以发现一直主张人与人分上下等级的孔老夫子,骨子里却拥有人人平等的思想。
孔老夫子讲仁爱孝悌,却不讲尊卑。人与人的社会角色有严格的上下等级划分。但人与人相处,除了发乎内心的仁爱孝悌,唯有心存恭敬之心,我们是平等的。
因为除我之外(也包括我)的所有人、事、物,都是天道所演,我们自当心存敬畏,以恭敬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