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界是什么?
肤浅的人把眼界看成一个平面,认为只要走遍全世界,见得多了,眼界这块平面便会越来越宽广;而智慧的人会把眼界看成一个空间,因为拓宽眼界,不仅在于宽度,更在于深度。以我的理解简而言之,眼界=心中所感+目中所见。
习性造就眼界。朱光潜在《谈美》中讲,不同的人看同一棵古松,“知觉”是不同的。木匠关注的是古松的实用价值,在他眼中,古松是木料;植物学家最先去观察古松的物理形态,在他眼中,古松是属于某类某科的植物;画家则会立刻捕捉到古松的苍翠挺拔,在他眼中,古松是一处风景。正如星野道夫所说:“不同的人,即使站在同一个地方,透过各自的人生,看到的风景也有所不同。”木匠、植物学家、画家分别从实用、科学、美感的角度去观察一棵松,这是他们的习性所成就的,而这些不同的习性,正源于他们迥异的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这样的眼界并无好坏之分,但有的眼界却分宽窄深浅。
知识丰富眼界。随着国家对文化的加强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博物馆。但有多少人,只是走马观花的“欣赏”着传承民族血脉的珍贵文物,不曾了解其背后的身世浮沉。有的人眼中,《祭侄文稿》只是一幅字迹潦草的书法作品,有的人眼中,它却是颜真卿面对国破家亡时血泪交织灌注而成,满纸忠魂泣血;有的人眼中,《千里江山图》只是一幅精美绝伦的山水画,有的人眼中,它却是十八岁少年王希孟倾尽毕生心血,饱含其博大的胸怀;有的人眼中,金瓯永固杯只是一个华美精致的器皿,有的人眼中,它却象征着乾隆皇帝对国泰民安最虔诚的祈祷。倘若人们不懂眼中事物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便无法被它所震撼,于是,看得再多,只会变得更加茫然。可见,当我们想要通过多看来拓宽眼界之前,我们还需要多读。
历史承载眼界。我们把目光放到源远的历史长河中,看见拥有非凡眼界的人做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或创造了历史,或改变了历史。表面上,是人的眼界影响了历史,但实则,是历史决定了人的眼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了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背后的动因,它指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所以我们可以得知,无论眼界如何,都离不开社会环境。比如:原始社会,人的眼界在于解决生存问题;奴隶社会,人的眼界在于打破剥削关系;封建社会,人的眼界在于反抗君主专制......
从宏观角度来看,人的眼界是随历史变迁而变化的,无法由个人意志所决定;但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人的眼界又是无限的,且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拓宽。就像身处三维世界的人类永远无法感知四维世界一样,但我们仍可以在自己的世界中发光发亮,创造历史,创造奇迹,创造辉煌。
这就是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