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人须待几年期

事情起自公元1115年。

这一年是北宋政和五年,在位的是宋徽宗。

此时的北宋坐拥中原和江南,但还有大辽在辽东和大漠草原,西夏割据河西走廊,吐蕃诸部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上还有一个大理国。

这一年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大辽统治的白山黑水之间,女真族在首领完颜阿骨打的强势征服下完成了统一,建国“大金”。

又一个政权强势崛起。

在北宋,一位年轻的私塾先生,在这年进士及第,补为密州(今山东潍坊诸城)教授,还是在教育系统。

不过这个年轻人并不太满意这种职业处境。

之前就职私塾做童子师时,曾经作诗吐槽“若得水田三百亩,这番不做猢狲王。”

怎么办呢,还得继续努力。

公元1123年,他接着又考中了词学兼茂科(特定科举科目,旨在选拔兼具文学创作与政论能力的士人),任太学学正(相当于太学教导主任,九品),算是进入中央文官体系了,时年33岁。

也是青年才俊了。

只是强权林立,朝政已经是越来越不太平了,每个人都身处时局之中。

北宋本来是联金攻辽,想乘机收回五代后晋割给辽朝的燕云十六州,但可惜当时已经是军政腐败,战力低下,数十万大军两次攻打辽南京(今北京),均大败,反而暴露了很多问题。

一句话,没帮上金国啥忙。

公元1125年,辽天祚帝被擒,就此亡国。

金国腾出手来,目光就放到了北宋。

于是在同一年,兵分两路,开始攻宋,其中的东路军一路攻至都城汴京。

宋徽宗琴棋书画,挡不得刀枪剑戟,听说兵临城下,惊恐不已,一度气塞昏迷,跌到床下。

最后想到了一个方案。

禅让皇位,让儿子上(即宋钦宗)。

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儿子拼。

教导主任虽是文官,但是看到国家危亡,热血上奏《上钦宗论边机三事》,提出对南犯的金军不宜怯懦,使自己的力量削弱。

要战斗!

第二年,也就是靖康元年,因为攻打汴京受阻,金兵转而派使索求河北三镇(太原、中山、河间)议和。

教导主任又针对此上书言军机四事,大致意思就是金人狡诈,贪得无厌,应该积极守备,最多割燕山一路。

宋钦宗没有做明确答复,但是任命他做了职方员外郎(七品),外派参与河北三镇的割地事宜。

他却认为虽然升职,但是却专为割地求和,有违自己的主张。

三上奏折请求辞去此事。

“是行专为割地,与臣初议矛盾,失臣本心。”

宋钦宗也只好同意了。

但是形势已经是迫不得已,后来能割地弭兵都已经是可遇不可求。

宋钦宗还是安排他护送北宋的肃王出使金营。

然后肃王就被扣押为人质。

返回汴京后,他被推荐为殿中侍御史(七品),参与朝政。

金国仍然坚持必须割地,其他没得谈。

宋钦宗召集百官商议对策,有七十人同意割地,有三十六人不同意割地。

他是不同意割地的,还是坚持自己的立场。

这为他赢得了朝中声望,后升为御史中丞(三品,相当于御史台的最高领导了)。

只是这样的坚持已经难救大局。可参阅之前的文章《救兵护城更遭殃》https://www.jianshu.com/p/f9e6ac404571

都城汴京最终失守,被洗劫一空,宋钦宗奉表投降,被拘于金营。

公元1127年2月,宋徽宗、宋钦宗被废为庶人。金兵元帅计划安排一个傀儡政权,推立异姓为帝,派人回城里传话。

留在汴京城内的官员被召集共议,皆失色不敢做声。

都这局面了,还议个毛线。

只有一位御史站出来主张应该写议状要求保存赵氏江山。

作为御史台的领导,他表示支持,亲写议状,“尽死以辩”。

分析了保存赵氏与异姓为帝的利弊。

“不顾斧钺之诛,言两朝之利害,愿复嗣君位以安四方”。

议状送到了金营,金兵元帅一看,满是不高兴。

让你们共议就是走个形式,咋还唱上反调了。

直接绑了带走,也押在金营。

3月,伪楚政权建立。

4月,金军驱掳宋徽宗、宋钦宗北上,连同几个主要不听话的大臣,一并押走。

就此踏上漫漫的北上之路。

时年36岁。

他一定没有想到,这一路北上,自己将经历什么。

笔端壮志,终不抵北境寒风。

纸面气节,终未拒利诱真金。

三年之后。

只有他,整身南归。

一步步走向千年“留名”。

如果放到现在,他应该拍一个最近流行的短视频:

“你们可能不认识现在的我,但是多年以后你们一定都骂过我!”

“大家好,我叫秦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