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的合伙创业中,能做到把吃到嘴里的蛋糕再吐出来跟大家分享的人并不多。
一个原因是把利益看的太重、唯利是图
一个原因是目光太浅,格局太小,小老板思维,只看当下的比例,而不看未来的绝对值! 也就是说,盘子变得大了,哪怕比例再小,也比100%股权的收益要多的多。
股权就像蛋糕,这个蛋糕怎么分,给谁多点给谁少点,都应该有策略,尤其当企业不断发展时,股权结构也应该相应调整。
当然,分蛋糕的目的不在于让所有人都吃饱,而是让所有人都吃好,让贡献大的人满意,让贡献小的人努力。
共赢 是核心。
在调整股权结构之前,要保障“职能类”股权的比例。
“职能类”股权是指创始人用于保障控制权的股权、用于激励员工的股权、用于发展需要的股权等。
在初创期,为了企业的稳定和谐,一般来说,创始人掌握67%以上的股权即可实现绝对控股。这时候因为人员结构简单,新晋人员少,所以股权比例变动小
随着企业的发展,在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如果企业被投资人看好,甚至可以拿到融资,那么此时就需要稀释股权,用于投资人入股和做股权激励等
一般拿出10%的股权激励员工,拿出10%~20%给投资人,创始人依然要制权,占股52%~55%。
即便高速扩张时,企业稀释出10%~15%的股权,至少也要保证创始人有33.4%~35%的股权,拥有重大事项一票否决的能力。
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各方面都比较健全时,可能已经过了几轮融资,面临上市与否的抉择,此时再“一家独大”就不合适了。
例如,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只占了7%~8%之间的股份,但依然身价不菲
这也是企业发发展良好的体现,即便占股少,但依然可以获得很大收益。否则,持有一家亏损企业,再多的股权,也毫无收获。
在各个阶段,确保大致的股权比例,在细节处就可以“论功行赏”了。
当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单单为了保证创始人的话语权而过分压缩其他人的股权比例,显然不合适。
股权池就如同一潭碧水。如果没有流动,就成了死水,逐渐变得恶臭难闻。
一家企业如果股份一成不变,也容易让创始团队分崩离析。
总之,企业的股权分配持动态,要根据合伙人的贡献和企业的发展需要随时做出调整。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激发合伙人和内部团队的创业热情,让企业登上一个又一个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