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的是本周的新书《与内心的恐惧对话》,讲得是边缘性人格障碍(BPD),世界上有6%的人患有这种心理病症。BPD是什么呢?我觉得更像是极端的矛盾型人格,比如:我恨你,但别离开我。这就是边缘型人格给他人的的感觉。
患有这种病症的人与正常人有什么区别呢?
1、感受更强烈。正常人觉得无关紧要,但是他们会觉得事关重大。
2、行为更极端。他们要么就是特别爱你,对你温柔至极,要么特别厌恶你,看你这一眼都觉得难以忍受。
3、难以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他们很难掌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也就是经常失控。
接下来一起来看看边缘性人格障碍如何判断:
它是一种始于成年早期,并出现在各种情境中的普遍行为模式。表现为不稳定的人际关系、自我意象、情感(情绪),同时具有明显的冲动性,至少包括下面九项中的五项。
1、疯狂地努力避免真实或者想象中被抛弃的可能性。注意:不包含第五项中提及的自杀或者自残行为。
他人的一个眼神,一个小动作,在他的眼里可能都是即将被抛弃的预兆。比如对方约会迟到,他会觉得自己不被爱了,对方是要抛弃他了。
2、一种不稳定且紧张的人际关系,主要特征是在对他人的极端理想化与极端贬低之间交替变化(分裂)。
觉得你好的时候完美无缺,觉得你不好的时候一无是处,非常极端。
3、认同障碍:持续明显不稳定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感知,以及长期感到空虚。
有时觉得自己很优秀,有时觉得自己很无能。
4、至少在两个方面存在可能导致自我伤害的冲动行为。
例如:挥霍无度、性滥交、药物滥用、行窃、飙车、暴饮暴食等。注意:不包含第五项中提及的自杀或者自残行为。
5、反复发生的自杀行为,自杀企图或自杀威胁,以及自残行为。
总是用自杀来威胁别人,或者多次对自己的身体进行伤害。
6、因显著的情感反应导致的情绪不稳定性。
例如,强烈的阵发性烦躁不安,易怒或者焦虑,通常持续数个小时,很少超过几天。
7、长期感到空虚。
8、不合宜且强烈的愤怒或难以控制的愤怒。
例如,频繁表现出愤怒,经常生气、反复与人发生肢体冲突等。
9、短暂的与压力应激有关的偏执,妄想,或者严重的解离症状。
那么边缘性人格患者有哪些常见的想法呢?
1、我必须时时刻刻被所有生命中重要的人关爱,否则我就一文不值。无论在哪方面我都必须非常能干,这样才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2、有些人是好人,和他们有关的所有事情都是完美的。另一些人则绝对是坏人,应该因此受到谴责和惩罚。
3、我的感受是由外部事件导致的,我没法控制与这些事件有关的情绪与行为。
4、没人像我关心他们那样关心我,所以我失去了自己在乎的每个人。尽管我不顾一切的努力挽回,也无法阻止他们离开我。
5、如果有人对我很不好,那我整个人也都不好了。
6、当我孤独一人时,就谁也不是什么也不是。
7、只有找到一位全心付出,十全十美的人来爱我,无怨无悔地照顾我时,我才能够幸福快乐。但如果真有这么好的一个人,他怎么可能会爱上我?这一定有问题。
8、有些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我就无法面对这种挫败感。我必须做点儿什么来驱散这种感觉。
这里需要解释两个词,一个是投射,一个是投射认同。
投射是指通过指责的方式将自己身上不好的特征、行为,或感受转移到他人身上,从而否定自身的缺点。
投射认同是指相信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指责,甚至会做出那些受指责的行为。
比如,一个边缘性人格障碍者总是指责他的妻子不讲卫生,那么时间长了,他的妻子可能也会觉得自己确实不讲卫生,甚至开始长时间不打扫卫生,不洗澡,不换床单被罩等等。
儿童尤其容易受到投射认同的影响。因为他们仍然处于建立自己身份认同感的过程当中,实际上在潜意识层面孩子会觉得,如果不按照爸爸或妈妈的期待去做的话(哪怕是错的事儿),他们都会失去父母的爱。
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措辞,我们无心的话,可能也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极大的影响和伤害。
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行为模式:
1、必败的局面。他会让你处于一个必败的局面,不管怎样,他们都觉得问题是出在对方身上的,所以他们总是从对方身上找各种理由、原因。
2、被抛弃的恐惧与被吞噬的恐惧。怕没有人爱自己,所以想去和别人亲近,但是又害怕与别人太亲近而失去了自我。
3、考验你的爱。总是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考验对方的爱。比如不断挑战对方的底线。
4、幼稚的世界观。
给BPD患者亲友的建议:
1、从内心开始改变
01、明白你无法让BPD患者主动求医
02、不要认为他的行为是冲着你来的
03、照顾好自己
这里有三要和三不要。三要:要避免一直为边缘型人格者撑腰;要避免重蹈边缘性人格者的覆辙;要坚持过好你自己的生活。三不要:不是我导致的;不是我控制的;不是我能治愈的。
04、对自己负责。
2、设置界限,磨炼技巧
如何设置自己的界限呢?
01、得到对方的情感支持,鼓励和善意的权利。
02、得到对方倾听,并得到善意和尊重的回应的权利。
03、一遍其他人的观点不一样,也能拥有自己的观点的权利。
04、个人感受和经历得到承认的权利。
05、自由的过一种没有过度谴责,羞辱,批评和判断的生活的权利。
3、自信清晰地申明你的需求
01、不再“海绵式吸收”,开始“镜面式反射”;
02、到达界限前做好准备;
03、认清你的现实并坚持下去;
04、要求对方做出改变。
4、制定安全计划,保护好自己和孩子。
具体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多,建议去听听这本书或者看看这本书,这样理解起来更容易,也能有更多收获。